《万善同归集》摘句
(2023-08-11 16:20:11)
标签:
佛学 |
分类: 佛学 |
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相资则各立,相摄则俱空;隐显则互兴,无阂则齐现。
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
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动湿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异。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谛恒立。
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义不亏;普贤以行严理,根本之门靡废。
理道场者,周遍刹尘;事道场者,净地严饰。
因事显理,藉理成事。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阂事之理。
业海渺茫,非般若之舟罕渡;障山孤峻,匪金刚之慧难倾。
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
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
若云有作,即同魔事;或执无行,还归断灭。
空中具方便之慧,不著于有;有中运殊胜之行,不堕于无。
即理之事,行成无阂;即事之理,行顺真如。
总别互显,本末相资。非总无以出别,非别无以成总;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
从实分权,权是实权;开权显实,实是权实。如迷权实二门,则智不自在。
般若无方便,溺无为之坑;方便无般若,陷幻化之网。二轮不滞,一道无亏;权实双行,正宗方显。住无所住,佛事所以兼修;得无所得,智心所以恒寂。
剧恶不如微善;多虚不如少实。但能行者,不弃于小心;纵空说者,徒标于大意。
明知真是俗真,俗是真俗;执即尘劳,通为佛事。入法性三昧,无一法可嫌;证无边定门,无一法可弃。
拨果排因,即空见外道;据体绝用,是趣寂声闻。
真不守性,顺寂而万有恒兴;缘不失体,任动而一空常寂。
真妄二法,同是一心。妄揽真成,无别妄故;真随妄现,无别真故。又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
若执本净,是自性痴;若假外修,是他性痴;若内外相资,是共性痴;若本末俱遣,是无因痴。
行能成智,行满智圆;智能显理,理穷智寂。
相须之道,兴废不无。因权显实,实立权亡;约妄明真,真成妄泯。权妄既寂,真实亦空;非妄非权,何真何实。
财施如灯,但明小室;法施若日,远照天下。
传持法宝、讲唱大乘、制论释经、著文解义,拔不信之疑箭,照愚暗之智光;建法垣墙,续佛寿命。或取经西土,求法遐方;或翻译大乘,润文至教;或广行经咒,遍施受持。开法施之门,续传灯之焰。能将甘露,沃枯竭之心;善使金錍,扶痴盲之眼。
道不遗于小行;暗弗拒于初明。故一句染神,历劫不朽;一善入心,万世匪忘。
顺法体,则纤毫不立;随智用,则大业恒兴。体不离用,故寂而常照;用不离体,故照而常寂。是以常体常用,恒照恒寂。若会旨归宗,则体用俱离,何照何寂?
理事不融,真俗成隔。则同体之悲绝运,无缘之慈靡成。善恶既不同观,冤亲何能普救?过之甚矣,失莫大焉!
诸佛不断性恶,能现地狱之身;阐提不断性善,常具佛果之体。
初心自利,则损益两陈;究竟利他,则善恶同化。
舍愚从智,平等理乖;弃恶归善,同体悲废。
虽观一切空,而不舍众生;虽怜愍众生,不舍一切空。
虽怜悯众生,亦不着众生,亦不取众生相。但怜悯众生,引导入空故。
因凡立圣,凡圣皆空;从恶得善,善恶无性。以无性故,万善常兴;以皆空故,一真恒寂。
缘众生空,不舍于大慈;观如来寂,不失于敬养。谈实相,不坏于假名;论差别,不破于平等。
称扬佛德,赞叹大乘,胜报无边,殊因最大。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相从,自他兼利。
或平治坑堑,开通道路;或造立船筏,兴置桥梁;或于要道,建造亭台;或在路傍,栽植华果,济往来之疲乏,备人畜之所行。六度门中,深发弘扬之志;八福田内,普运慈济之心。
安乐有情,是诸佛之家业;抚绥沉溺,乃大士之常仪。
命既无于大小,罪岂隔于贤愚?三业施为,切宜竞慎。误伤误杀,尚答余殃;故作故为,宁逃业迹?或受一日戒,或持八关斋;或不啖有情,或永断荤血,不值三灾之地,能升六欲之天;既为长寿之缘,又积大慈之种。
或称扬彼德,开举善之门;或赞叹其名,发荐贤之路。成人之美,助发勇心;喜他之荣,同兴好事。削嫉妒之虿刺;息忿恨之毒风。起四无量之心,摄物同己;成四安乐之行,利益有情。
理为道本,行为道迹。因本垂迹;无本,迹何所施?因迹显本;无迹,本奚独立?
圆根顿受之人,则遮照而无滞。即遮而照,故双非即是双行;即照而遮,故双行即是双遣。不坏本而常末,万行纷然;不坏末而常本,一心恒寂。
正法以空去其贪,邪说以空资其爱。大士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退善。
虽言破有,未达有源;强复执空,罔穷空旨。今略辨之,以消邪滞:夫有是不有之有,非实有;空是不空之空,非断空。若决定为有,非是幻有,而生隔阂;若虚豁为空,即同太虚,而无妙用。所以从缘而有,无性之空。无性之空,空不阂有;从缘之有,有不妨空。有因空立,成圆智而万行沸腾;空从有生,起妙慧而一真虚寂。岂同执但空而生断见,福海倾消;据实有而起常心,慢山高峙。
诸佛说空,为空无明而成福业,破遍计而了圆成;愚人说空,即生妄解而谤佛意,增空见而灭善因。
不断尘劳门,能成无为种;不溺实际海,能随有作波。真俗镕融,有无不滞。
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
不信,障未行善、欲行善;瞋恚,灭已行善、现行善。以不信故,如同败种,永断善根,堕坏正宗,增长邪见;以瞋恚故,焚烧功德,遮障菩提,开恶趣门,闭人天路。
不瞋从慈而起,大信因智而成。智刃才挥,疑根顿断;慈云既润,瞋火潜消。是以因智,度苦海之津;因信,入菩提之户;因慈,住大觉之室;因忍,披如来之衣。
淫怒痴性,邪见非道,尚为解脱之门;尊崇三宝,利他众善,岂成障阂之事?是以达之则瓦砾为金,取之则妙药成毒。
即性之相,用不离体;即相之性,体不离用。故知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体。若欲赞性,即是赞相;若欲毁相,只是毁性。云何妄起取舍之心,而生二见?若入一际法门,则毁赞都息。
广引祖佛之深心,备彰经论之大意,希悛旧执,庶改前非。同蹑先圣之遗踪,共禀觉王之慈敕;无亏本志,免负四恩。齐登解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成诸佛业,满大菩提。塞邪径而辟正途,坚信根而拔疑刺;备波罗蜜之智楫,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置涅槃之大城。
佛法如海,无所不包;至理犹空,何门不入?众哲冥会,千圣交归;真俗齐行,愚智一照。开俗谛也,则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绍、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惟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谛也,则是非双泯,能所俱空;收万像为一真,会三乘归圆极。
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心生灭门,体即心真如门。约体用分二,惟是一心。即体之用,用不离体;即用之体,体不离用。开合虽殊,真性不动。
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道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如谷应声,语高而响大;似镜鉴像,形曲而影邪。
1.
2.
3.
4.
5.
6.
7.
8.
9.
10.
菩提无发而发, 佛道无求故求,
妙用无行而行, 真智无作而作,
兴悲悟其同体, 行慈深入无缘。
无所舍而行檀; 无所持而具戒;
修进了无所起; 习忍达无所伤;
般若悟境无生; 禅定知心无住;
鉴无身而具相, 证无说而谈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