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瓷器底足多数还是继承元代的底足式样,开始是平切底,后来逐渐会有一些修足,在外足墙和内足墙上斜削一刀,形成斜削足墙的底足,这类瓷器底足多数都能从元代底足上找到演变的痕迹,只有一种底足算是另类,就是明永乐时期出现的这种鸡心底足。
为什么突然会出现这种样式的底足,这个还想还没有人一个解释,估计都没有人去研究过。这种底足,最特别的就是在外底面上有一个很大的凸起,这种凸起有大有小,这个标本的凸起略小,之前发布的一个标本的凸起较大,这种凸起有些类似鸡心状,所以把这种底足称之为鸡心底足。这和鸡心碗的两个概念,鸡心碗是碗的式样类似鸡心,所以称为鸡心碗。
这件底足标本,足墙底部呈鲫鱼背式,足墙外侧斜削,斜削的平面同釉面交接的地方,有一圈明显的火石红,底足内墙倾斜,也有点漏斗底的感觉,奇怪的是,内墙一般有釉,一般没有釉,没有釉的地方也有红石红的出现。
这种特殊的底足,只在明永乐时期出现,后面就几乎不见了,很奇特的是,清朝初年又出现类似的底足,这个很有可能是清仿永乐瓷时,特意制作成这个样式的,可是明永乐时期,没有先例可仿制,就不知道是哪位瓷器窑工天才的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