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器底足之8 晚唐越窑秘色瓷玉璧形底足

(2016-12-04 22:20:22)
标签:

越窑

唐代

玉璧底

秘色瓷

柴窑

分类: 底足系列
瓷器底足之8 <wbr>晚唐越窑秘色瓷玉璧形底足
     很多人在陶瓷鉴定中非常重视古陶瓷碗底足,但是将它作为专门课题来进行研究的,还是人数寥寥。其中有一篇专门写中国古陶瓷碗底足的论文《中国古陶瓷碗底足的变迁及其原因》,作者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老师张红梅,作者的这片文章中,作者将陶瓷发展史上的底足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一个就是中唐以前的平底(或者饼足,假圈足),还有一个就是中唐以后的圈足,包括唐代中晚期出现的玉璧底,代表性的底足由邢窑和越窑的玉璧底,还有就是圈足,唐代的巩县窑中,已经有各种形式的圈足出现。
     唐代晚期出现的玉璧底,是真正意义上的玉璧底,符合玉璧的“肉倍好”的定义,这种玉璧底,同明末清初初出现的玉璧底,是有着本质的差异,明末清初的玉璧底,是不符合“肉倍好”的玉璧定义,最多也只能称作玉环底而已。
      这种玉璧底,从上图可以看出,底足全部上釉,然后采用支钉支烧的方式来烧制,所以底部釉面上有支烧的痕迹,这种秘色瓷,按照考古研究发现,是放置在密封的匣砵中烧制,匣砵的盖子使用釉来封口,所以在烧制的过程中,匣砵是完全密封的,这也保证了瓷器的还原氛围,所以能烧制出那样迷人的釉色。
     下面的釉面放大图中,可以看到釉面有清晰的气泡,气泡比较疏朗,这也能说明越窑是使用木柴做燃料的窑场。
瓷器底足之8 <wbr>晚唐越窑秘色瓷玉璧形底足


瓷器底足之8 <wbr>晚唐越窑秘色瓷玉璧形底足

瓷器底足之8 <wbr>晚唐越窑秘色瓷玉璧形底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