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宋代圈足三 -- 耀州窑的圈足

标签:
365宋代耀州窑圈足 |
分类: 瓷器鉴定 |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正面模印花纹非常漂亮,典型的耀州窑工艺。
底足外墙上有手抓痕迹,说明此器物是采用手抓浸釉来上釉的。
另一种风格的青瓷底足,足底漏胎处涂有一层护胎涂层。
正面有冰裂纹。
标本3的底足,风格较类似,底部圈足以内有釉。
正面积釉处颜色较色,釉面有冰裂纹。
前一篇:[转载]各式各样的元代青花高足杯
后一篇:[转载]雍正斗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