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瓷器玉璧底的特征

(2015-07-30 18:37:49)
标签:

365

玉璧底

明清瓷器

分类: 瓷器鉴定

【博主按】:玉璧底瓷器是博主最喜欢的瓷器底足类型之一,不管是唐代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宽厚玉璧底,还是明清时期的窄玉璧底,实际上,明清时期的所谓玉璧底,其实根本就不是玉璧,称为玉环还能勉强说过去,事实上也有一些人称呼这类窄玉璧底为玉环底,我认为是比较贴切的,因为这从严格意义上区分开了唐代玉璧底和明清时期的差异,而不是像现在混为一谈,然而,大部分人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称呼,那我也只能暂时随大流。如果有一天能有足够的影响力,写关于瓷器底足的文章,我觉得还是要修订这样的一个称谓。

 

    玉璧足(严格来说叫“拱璧底”,与唐明初的宽厚平足有异,下面简称玉璧底)是明中后期至清三代时期广泛运用的一种民窑削足方式。

  其特点为:

  1、足脊较普通明清带底釉的削足宽,特征为外足高,内足底,中间端面为宽弧线。按宽度分可分为宽玉璧和窄玉璧。

  2、内部均有跳刀纹和部分带有收心镙纹及同心圆状旋纹,和深挖足的痕迹,底无釉

  3、按削足的足型分,可分为内足垂直和内足内斜两类,

  4、按胎质精度分,可分为精细糯米白胎和浆白胎、黄质胎、土色胎等等,

  5、按分量分可分轻胎和重胎。

  6、按明洁分有不沾沙的玉壁和沾沙的玉壁

  明代玉璧足的个性特点:

  1、明代玉璧足绝非大家所理解的粗胎、黄胎、宽足类,其中不乏精细制作,笔者藏有两块明代万历年间的民窑瓷片(第一枚为万历仙鹤纹,玉璧足非常精细;第二枚为万历寿字纹残片,玉璧足非常精细)。但它和清初玉璧足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1)明的玉璧足较窄,清的较宽;(2)明的玉璧足较低,清的较高;(3)明的玉璧足过肩较深,清的较浅;(4)明的玉璧足的釉的密度较大,清的较略薄;(5)明的玉璧足的器物胎璧较薄,清的较厚。

  2、万历除外,天启、崇祯的胎质基本来说为黄胎和土色胎,份量轻,圈足内带跳刀纹和收心镙纹(有一部分器物二者同时具备),并且带有玉壁很宽,足不高的特征。文饰天启(兔、桃花、博古、海棠花、山水、人物、螃蟹、兰花、步行蟠螭、团螭、飞凤、梵文、月华纹、葡萄、莱菔、白菜、昆虫……);崇祯(桃花、博古、海棠花、山水、人物、兰花、佛、梵文、月华纹、莱菔、葡萄……)另外,皆内外圈足皆有窑砂。且圈足与器腹相接处多留湖水青釉,此器必定器口有少许垂釉现象,明风灿烂啊!

  清代玉璧足的个性特点:

  1、清代玉璧足的精品多出自康熙、雍正时期,其外圈足较明代略高,符合当时明末清初高器足的时代风格,其内圈足出现了过肩的现象。

  2、康熙玉璧足前期与明万历时期的玉璧足很相似,可分为内足垂直和内足内斜两类。内斜的较早,垂直的较晚。几乎没有出现削足过肩的情况。胎质尤为沉重。胎质内多间杂黑或黄色的小斑点。大多数玉璧足宽度不足1CM,也有一些较宽的削足。总体来说,瓷质较好,工艺较好,手抚釉面平爽,份量较重。康熙的中后期在玉璧形削足的内足里广泛运用同心圆状的旋纹,其份量略轻。

  3、雍正玉璧足器形较高且紧促,整体向心收缩,宽高器足且胎质精良者,为雍正前期的民窑精品。雍正玉璧足出现了多出现削足过肩的现象,笔者藏有一款穿墙龙的带底碗片,胎质较重,然则清初跳刀纹几乎不显,为清前期的同心旋纹所代替。可见,这也是分析康熙雍正前及雍正标准玉璧足的一个鉴定的要点。

  4、乾隆玉璧足在胎质及制作工艺上远不及康、雍,只能从釉质、发色、描景绘图、器形来分析。

  5、嘉道的小酒杯多见,从削足就能辨认出年代。毕竟到嘉、道以后玉璧足逐渐消失,清代的削足还是以带釉底的削足为主体。

 

本文来源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