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收藏的长沙窑釉下绿彩云气纹罐盖标本)
长沙窑,窑址位于长沙市西北约30公里的湘江东岸望城铜官镇石渚瓦渣坪一带,所以又称望城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石渚窑(见谭敦宁《中国长沙窑》)等。长沙窑遗址发现于1956年,考古专家根据器物类型学、诗歌年代、文献记载和外销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长沙窑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755年—763年),盛于晚唐(836年—907年),衰于五代(907年—960年)末期。
长沙窑在历史文献中少有记载,仅在唐代诗人李群玉在他的《石渚》一诗中有精彩描写:“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诗藐视了在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一群人依山傍水挖出一个个龙形窑场,用山柴烧制瓷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情景。烧窑的焰火映红了石渚湖连接湘江的入江口,排出的滚滚浓烟使得洞庭湖上的白云都变得灰暗了,可见长沙窑在唐代的兴盛。
长沙窑在国内出土瓷器地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的武昌,扬州等港口城市以及宁波等海口城市,在国外,如日本,泰国,朝鲜,伊朗,印度,肯尼亚等二十余国,都是长沙窑的瓷器出土或被发现,特别是1998年在印尼海域的“黑石号”沉船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长沙窑在唐代就远销海外这一事实,该船是一艘唐代的阿拉伯商船,船上共载有中国瓷器67000件,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就有56500件之多,这些瓷器大多为釉下多彩彩绘装饰,彩釉多为褐绿两种色调,还有少量的红彩和蓝彩。从主要供外销这一点来看,长沙窑产瓷器和景德镇元青花有着相似之处。
对于长沙窑创烧的意义,丘小军老师认为:长沙窑对中国陶瓷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烧了高温釉下彩瓷,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丘老师主要是从瓷器发展的维度给出了比较高的评价。而对于长沙窑的收藏爱好者,湖南省考古学会长沙窑研究会会长李效伟先生来说,长沙窑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此,李效伟先生认为,长沙窑的开创性意义是创造了多个第一:
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在彩瓷史上开创先河。
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长沙窑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
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景物画、写意画等,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生动简洁,纹饰潇洒飘逸,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
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码标价。
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长沙窑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博得买者青睐,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湖南省考古学会长沙窑研究会副会长王跃对长沙窑的评价,则是基于长沙窑出土瓷器的文字考证意义,他认为:“长沙窑上包含着丰富的唐代诗歌信息。《全唐诗》对唐代诗歌并没有收集全,有很多诗出现在长沙窑瓷器上,却没有收录在《全唐诗》里,应该说长沙窑上的诗文是对《全唐诗》的补充。”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诗文60多首。
谭敦宁先生在《中国长沙窑》一书中,更是总结了不少长沙窑瓷器的开创性意义:写意画的诞生,民俗画,书法艺术,简化字,广告艺术,窑变釉,褐绿彩,宗教艺术,中外文化交流等等,意义非同凡响。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显示出,长沙窑在唐代的意义在之前是被严重低估的,之前说道唐代瓷器,言必称“南青北白”,长沙窑的重要意义,理应在唐代陶瓷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有学者提出应该将长沙窑和越窑以及邢窑并称,“南青北白长沙彩”,这个提法对于长沙窑来说,并不为过。
如下云气纹双系执壶,图案与我的标本图案有异曲同工之感。

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酱釉执壶

长沙窑褐绿釉彩饰执壶,有很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壶盖上的宝顶,与伊斯兰教清真寺圆顶如出一辙。

长沙窑釉下彩绘联珠纹双系罐

长沙窑写意花鸟执壶

“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春人好春酒”


褐斑贴花执壶

彩饰执壶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

绿釉敞口执壶

“卖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

长沙窑葫芦瓶,可能是最早的葫芦瓶造型。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啼春声“

”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士,官从何处来“

长沙窑童子弄莲执壶残件

长沙窑褐斑盖罐,本人的标本,根据对比推断,应该是这种器行的盖子的一部分。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

”桃色何曾异,人心尽不同;但看桃李树,花发自然红“

”小小竹林子,还生小小枝;将来做笔管,书得五言诗“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一日三场战,离家数十年;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

本文图来自网络和谭敦宁先生《中国长沙窑》,叶喆民先生《中国陶瓷史》,如果异议敬请告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