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 支钉叠烧

(2015-06-28 13:18:40)
标签:

365

瓷器

烧造工艺

支钉叠烧

瓷器鉴定

分类: 瓷器鉴定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支钉叠烧,是一种瓷器烧造工艺,对于支钉,我们很容易理解,著名的汝窑瓷器就是采用芝麻钉烧造,支钉一般用于托起瓷器坯体的底部,叠烧也容易理解,将需要烧制的瓷器坯体一件一件堆叠起来,坯体之间使用支钉隔离。很显然,之中烧造方式,会在瓷器的外底和内底留下烧制痕迹。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汝窑瓷器虽然是支钉烧造,但是不是支钉叠烧,因为汝窑瓷器只是在外底有支钉痕,内底是没有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宋代已经有了先进匣钵装烧,因此汝窑瓷器是单件装入匣钵,坯体底部采用三叉,五叉或者六叉支钉托起坯体,隔离坯体和匣钵底部,这种烧制方式可以称为匣钵支烧。很明显的,支钉叠烧的方式,肯定在匣钵发明之前的一种烧造方式。

      关于支钉叠烧的明确定义,冯先铭老师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中有明确的说明:支钉叠烧,古瓷器叠烧方式之一。用瓷土捏成“支钉”粘于碗盆的圈足边沿,每件9至12颗,然后把瓷坯放在垫柱上,再把粘有支钉的坯件一个个叠起来,组成—柱入窑焙烧。此法常见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烧制。

     从这段关于支钉叠烧的说明中,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一) 支钉叠烧的器物,一定是敞口器物,比如碗和盆等,见得最多的就是碗。二) 器物的内外底都有支钉痕迹,冯先铭老师说每件9至12颗,从我收集的标本看,有少于9颗的,比如有6颗的,也有多于12颗的,比如14颗甚至更多。三)器物的外底无釉,如果有釉的话,支钉会和坯体粘连,再经过烧制之后,难以分析。内底从烧造工艺上看,我觉得应该也是无釉的,这样可以避免粘连,但是从实际的标本来看,大部分都有釉,这个暂时没有想明白原因。因为从后来的涩圈叠烧工艺看,也是底足和内底接触部分,都是没有釉的,理由很明显,为了避免粘连。古人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我觉得肯定是基于某些原因,或者有难以克服的工艺困难。这一点值得继续思考和研究。

 

青釉碗,敞口,标本内底有5个支钉痕,外底有五个支钉痕,从大部分标本推断,整器应该有六个支钉痕。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底部支钉痕迹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此标本有8-9个支钉痕,比较不一样的是,这个青瓷还有褐釉斑,推断整器应该有5个褐釉斑,这个具有长沙窑的工艺特征。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标本底部有4个支钉痕迹,推断完整器应有8-9个支钉痕。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这件标本比不一样,内外底的支钉痕个数不一样,标本外底部有8个支钉痕,内底有四个支钉痕,推断整器外底有14个支钉痕,内底有6个支钉痕,原因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青瓷碗标本,器物内外底各有6个支钉痕,整器物应该有12个支钉痕。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此器物标本釉色与之前不同,呈现酱黄色,带漩涡状纹路,外底有7个支钉痕,内底也有7个支钉痕,推断整器物内外底都有12个支钉痕。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外底有7个支钉痕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此器物的圈足呈现出宋代特征,说明到宋代还存在支钉叠烧工艺,标本内外底均有5个支钉痕,推断整器应该有9-10个支钉痕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瓷器学习笔记之三 <wbr>-- <wbr>支钉叠烧

从上面的标本图形还可以整理出一些特征:

1) 瓷器内外支钉痕个数一般相同,也有不相同的,怀疑叠烧了不同的瓷器

2)支钉痕都是外底不较大,内底比较小,呈现锥形

3)器物底部多为平底,具有显著的魏晋南北朝的特征,也有圈足的,不过少量较少。

4)大部分都是青瓷,也有少量的褐斑或者酱釉。

5)内底满釉,外底都是半截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