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林钟九夏”?
(2020-07-23 21:44:36)
标签:
国学大暑元稹林钟九夏 |
分类: 无声无色 |
何谓“林钟九夏”?
—无心—
昨日大暑,一首唐诗突然出现在各路推文、转发中,这便是元稹的《大暑六月中》。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这是一首严谨的格律诗,很显元稹的风格。但针对这首诗起首第一联的解释与含义,却颇多错讹,尤其集中在“林钟九夏”四字。
析“林钟”
古时每个月份都有很多别称,林钟为六月的别称之一。此诗所写正是六月。
林钟本是古乐律名。古乐律按“三分损益法”共分成十二律,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n)、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每律相差半音。
古人又把音律与自然月份相对应,与月建合,十一月建子对应黄钟,十二月建丑对应大吕,顺序排列,林钟对的是未月六月。此说可见于《礼记·月令》,其述及六月之言为:“季夏之月,……其音徵,律中林钟。……”(关于月建,参见《从数伏说起——极简说“阴历”》。)
有说“林钟”乃是“听林中钟声”,显然是望文生义了。
析“九夏”
“九夏”大概是此诗中最容易误解的一词。
一说“九夏”意为夏天有九十天。此说以九代九十,太过牵强,且古人并无这种记时令的习惯。
过去人们夏天有数九之说,一如冬天数九,名为“夏九九”(详见旧文《夏九九》)。若说“九夏”为以数代时,夏九九似乎更为合适。
此诗中首联林钟对大暑、九夏对三秋,若简单说三、九相对,以九为数自然不错,但在当句“林钟”之后,仅以数相对未免在意境上有亏,这一点于元稹来说必会不如此简慢。
其实“九夏”为古乐名。《周礼·春官》中有:“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郑玄《周礼注疏》中云:“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四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骜夏》。”可见“九夏”为九首钟鼓乐的合称,分别用于不同的身份级别和事件,本与天时无关,元稹显然在此借用“九夏”之夏,以与“三秋”相对。
“林钟”与“九夏”
如前述,“林钟”、“九夏”皆暗含音律,既能分别与前句“大暑”、“三秋”在文与意上工整对仗,又尽显古雅。
然而,此中音律却不以声显,所以“林钟九夏”和听什么声音毫无关系。
其他
“三秋”——此诗中所指为秋三月,即孟秋、仲秋、季秋,与“一日三秋”中的“三秋”不同。(参见《何谓“如隔三秋”?》)
“桂轮”——即月亮,特指满月。此诗写“六月中”,当时应是正值六月半。
(20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