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个大集
(2010-09-07 17:32:57)
标签:
河南新乡赶集旅游 |
分类: 聆泉扣茗 |
那一个大集
—无心—
那一年的春天,未经任何的计划,我来到新乡。
此前,新乡对于我只是一个概念,在这里“插队”的朋友一封封的书信中有关于这里的质朴的描述。然而真正站在新乡的大街上,才发现这里比任何的描述都还要质朴。
安安静静的街道,三三两两的人,似乎跟其他的小城市、小城镇一样。街上干干净净。
一驾大车满载着高高一车纸停在路边,纸有黄有白,整齐地一捆捆码放着,赶车的人正手拿一杆秤为一个妇女秤着一捆纸的分量。回来后叙述给周围的朋友,绝大多数人猜不出那些纸是做什么用的。因为有小时候的记忆,我知道那是大城市里早已淘汰了的东西,手纸,现在城里人雅称卫生纸,但过去就叫手纸或者草纸,甚至直呼其俗称擦屁股纸。
路口把角处有个早点摊儿,摊上炸的油条着实吸引了我的注意——以我见过的油条来说,不论好吃的天津、东北果子,还是难吃的北京油条,都是细长的,而这里的油条却又短又粗,约有十几公分长,直径却约有五六公分,而且很硬实的样子,当下心中就冒出一个词:油棍。那年头儿人的饭量都大,我在军队住几天后也曾一顿吃下过13个军用馒头,但要是这样一根油棍作早饭,恐怕我也会很撑。
凭借信封上地址,转转折折终于找到了“插队”的朋友,引起一干人的惊讶。想想一个长辈到北京时凭着信封找了整整一天才从城东的火车站途经城南的奶奶家到了北边“城外”的我家,我只用了两三个小时就在这里找到了目的地实在是幸运。
叙旧间,随意地到外面街上闲逛,但很快逛街就变成了逛田。那时候北京三环路外还都是农田,所以在新乡看见农田也并不觉得奇怪。农田离得很近,走不远就已经在田间小路上了。此时正是午后,原本就行人和车辆不多的街上更显得空旷了。
远处陆陆续续有人去往同一个方向,于是前去看个究竟。身边土路上不时有赶着大车、抱着孩子的经过,也有驮着重重货物的自行车,甚至还有手推车。田地中间的一大片空地上,人们纷纷散开,卸下带来的物品在地上码放着,有的人开始支起炉灶,有的人互相打着招呼寒暄起来,妇女们一边呵斥着自己的孩子一边忙着清理出一小块坐处。
以前也看过乡下的集市,但从未见过这样规模的大集,竟然无意间在这千里之外赶上了。显然集市刚刚才要开始,随便问问老乡,得知晚上才是最热闹的时候,于是打定主意晚上再来。
早早吃过晚饭赶到大集上,集上已经人头攒动了。穿行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看什么都觉得新鲜,蔬菜、粮食、小食品、调料、牲口料、衣服、鞋袜、玩具、日用品、农具等等等等,几乎凡是想得出和想不出的东西都能看到。有不少热气腾腾的大柴锅,里面翻滚着灰黑色的浓稠的液体,朋友告诉我那就是胡辣汤,直到现在我还认为那次所见的胡辣汤才是“正宗”的、原汁原味儿的胡辣汤。
天渐渐黑了,集市一端的场院上想起一阵喇叭声,那里有个戏台,正在调试着灯光和音响。人们开始归拢着自己的摊子,互相招呼着聚到戏台那边去。天完全黑了时,我也站在了戏台对面,人群最后面的地方。戏台上装扮整齐的演员在认真地唱着戏,台下的人们认真地听着,不时有人叫声好。感受着那氛围,我觉得很惬意,遗憾的是演员们唱的内容我一个字也听不懂。转头看见身边的朋友看得很陶醉,甚至轻声地跟着哼起来,很是诧异“插队”的熏陶,忍不住问台上在唱的是什么,朋友一愣,答曰:“我也听不懂。”两人相视大笑。
离开集市,坐在田埂上,看着天上一颗颗闪动着的星星,远远地还能听到那听不懂的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