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所错过的鲍勃-迪伦

(2012-11-21 18:03:01)
标签:

文化


去年鲍勃-迪伦来华演出,在中国文化界掀起了一阵虚假的怀旧热潮,很多人,带着朝圣的心态,又或者是因为跟风猎奇,虔诚地坐在体育馆里,结果,只看到一个70岁的老头,带着宽沿礼帽,自顾自地唱了一个晚上,面容干枯苍老,皱纹如沟壑纵横,发音混沌不清。

这就是那个伟大的鲍勃-迪伦吗?没错,他就是那个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民谣摇滚歌手、音乐家、诗人,也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代言人。

今年6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发行了《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作者是英国作家霍华德-桑恩斯,译者余淼。

这本书不同于此前鲍勃-迪伦写的自传,作者曾经是《星期日镜报》的记者,擅长传记写作,下了许多考证功夫,写作过程中对超过250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采访,同鲍勃-迪伦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重要人物都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大量未曾公开过的资料。

这种传记写作方式值得信任,就连未获得鲍勃-迪伦本人授权这一点,也可以看作优势,有利于作者保持足够的客观性,不必主动被动地美化主人公,可以更直白地还原事实。

读这本书,你能够看到鲍勃-迪伦与伟大并行的另一面。一般来说,时代偶像都被赋予了单向度的光辉,伟大似乎与生俱来,与凡夫俗子迥然不同,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人的成功只是才华加偏执加运气再加机缘的结果,鲍勃-迪伦也不例外,他的才华遇到了适合他的时代。

1962年,漂到纽约的迪伦终于等来了机会,发行了首张专辑《鲍勃·迪伦》,获得一致赞誉,其中的《答案在空中飘扬》成为反战运动的主题歌,这也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歌迷最熟悉的几首歌之一。

迪伦的根是布鲁斯,他很小就开始弹奏钢琴和吉他,组织乐队,但在演奏方面谈不上有什么高深的造诣,但这不妨碍他展现自己的创作才华,无论是在旋律还是歌词方面,迪伦都表现出了天才所具有的打破常规的独创性,旋律更加随心所欲,歌词则充满天马行行空的诗意。

通过以前拍摄的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迪伦创作的过程,他更像是一位作家,简单地坐在打字机前,断断续续地敲打键盘,嘴里念念有词,间或哼出一段段旋律。

有的时候,一首新歌马上要录制,迪伦的歌词可能还没完全写好,乐手只好苦等,也许几个小时之后,一声召唤,录制就要开始,没有排练,所有人都是配合迪伦发挥,迪伦不结束,整个乐曲就不结束。这种创作方式对现在的音乐人看来,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迪伦的很多经典歌曲,就是这么诞生的,在60年代中间的创作高峰期,旁人眼中的迪伦就是一个不停写东西的家伙,他也对别人说,那些歌彷佛自己要跑出来。

在整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占据了年轻一代的生活,1964年1月,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四个月之后,迪伦发行了新专辑《时代变了》,其中便有更多的民权歌曲,专辑封面上的迪伦紧蹙双眉,而在现实中,他也被公众当做抗议时代的代言人。

没有人比迪伦更适合代言的角色,他虽然有点不修边幅,个人卫生习惯也不敢恭维,但上天眷顾,长了一张略带婴儿肥的英俊面庞,说话幽默风趣,时而放任不羁,充满无法解释的个人魅力,很容易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迪伦曾被视作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歌手,他的一些歌曲甚至完全是根据新闻报道写的,这种积极介入现实的创作也影响到许多歌手,甲壳虫乐队的约翰-列侬便是其中之一,大家认识到,音乐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也可以改变现实。

不过,当某种东西变为主流,迪伦便会本能地产生抗拒,他曾经说,我觉得主流文化很落后,是个骗人的把戏。迪伦并不喜欢成为某种代言人,特别是在他能够掌控局面之后,1965年,迪伦公开放弃纯民谣路线,开始带着摇滚乐队表演,结果所到之处,嘘声不断。因为在那个年代,民谣不但是音乐,也是抗议,某种程度上担负着“音乐时评”的作用,而喧闹的摇滚乐则属于享乐。

事实证明,迪伦又一次领先于时代,随着越战结束,社会矛盾逐渐化解,欧美左派激进主义日益式微,民谣也基本结束了它的抗议使命。

直至今日,鲍勃-迪伦仍在坚持巡演,这是一个奇迹。2007年,鲍勃·迪伦凭借“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其充满感情、极富诗意的作品”,获得普利策委员会授予的特别荣誉奖,在2008年,他甚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份殊荣,除了迪伦之外,还没有歌手得到过。

阅读迪伦对中国读者来说会感觉很有趣,因为我们同世界隔绝了近三十年,在我们停滞倒退的时候,欧美经历了一段深刻的矛盾、反思和变迁的阶段,迪伦的歌声参与了这一进程,他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标志。

对我们来说,迪伦是一条通往历史的捷径,而不是怀旧。事实上,我们无旧可怀,而且,我们至今没有出现一位迪伦式的歌手,或者说,没有出现迪伦的可能。可以说,我们的音乐没有找到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便一头扎进了消费时代,文化或许也是。

我们几乎完全错过的迪伦和他所代言的那个时代究竟如何,这大概就是《沿着公路直行》这本书所能告诉我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酒醉的旧偶像
后一篇:忽悠经济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