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女评委们有福了
(2011-12-22 21:36:38)
标签:
娱乐 |
挑了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去看《金陵十三钗》,上座率也有七成,可见影片的号召力还是不错,放映过程中,坐在我旁边的女观众,被影片的数个催泪时刻击中,手里拿着纸巾,不时擦着眼泪。
“哭了吗?”不少人在聊起《十三钗》时,都这么问。
照理说,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最能催人泪下,而这部影片的人性主题又是通过如此极端戏剧化的故事展开,貌似低俗的秦淮河畔风尘女子们,在血流成河的南京城里,将生的希望让给了教会学校的未成年女学生,自己则怀揣剪刀匕首慷慨赴死……按照影片的“冲奥”宣传来看,感动观众只是最低要求,最重要的是感动奥斯卡金像奖的评委,让他们为影片起立鼓掌,眼睛像被洋葱揉过似的泪流不止。
我真诚地希望,奥斯卡评委都是女性,这样的话,《十三钗》的得奖几率要大很多,从被打动程度上来说,这是一部为奥斯卡拍摄的电影,更是一部为女性拍摄的电影。
在观看影片时,我特意挑选了比较靠前的座位,这样一来,在影片最为催泪的几个时段,我可以很方便地观察身后一排排的观众,结果我发现,不少女观众都在擦眼泪,而男观众们则多是难以入戏的状态,表情平淡、情绪稳定。
我也是如此,情绪很难被影片拽进去,是因为自己太麻木、冷血?大概不是,明明也有影片让我看得很感动。后来想了想,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不少催泪细节都有些刻意,你大概能看到银幕背后编剧和导演洋洋得意的神情,仿佛在说,这下怎么样,感动去吧!
二是在一些关键的、通常以慢动作炫耀处理的时刻,总要让你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最后从纸铺屋顶摔下,腿上缠着的线拉响了手榴弹,同最后几个日本兵同归于尽,场面挺震撼,但你也不免去想,刚才还在到处狙击敌人的李教官,到底是如何在电光火石之间布置好一个爆破现场的,这么一个问号就把刚刚入戏的你又拉了出来,又比如,贝尔扮演假神父,一开始爱钱好色嗜酒,之后彻底变成了“高大全”,仿佛耶稣附体,对此,男观众也得向自己做一些解释工作,于是,注意力又转移了。
而对于大部分女观众来说,这些就算不上什么问题,趋于感性的思维方式让她们比较专注于欣赏影片的感人之处,一旦感动起来,那些折磨理性男观众的问号就统统变成了感叹号,而且,影片的主角都是女性,贝尔只能算是个配角,女观众更能体会女性角色的想法,比如为了琴弦和耳环而死,女观众们会为她们流泪,男观众则会被她们气死。
所以我觉得,《十三钗》是一部女性影片,不管张大师是怎么做到的,奥斯卡的女评委们,你们有福了。
前一篇:重要的是,不要成为惯犯
后一篇:有一种美好叫幼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