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西兰(24)基督城之晨

标签:
基督城大教堂广场地震旅游 |
分类: 行走大洋洲 |
在基督城的清晨六点钟,睁开眼睛发现屋里通红一片,洒满了红光。急忙起床抓起相机出门,拍下了漫天灿烂的朝霞。可惜这是在城市里,如果换一个有山有水的风景好的地方,这样的朝霞足以让人叫绝。
回房间洗漱了一下,决定趁家人朋友还在睡觉的时候,独自出门去市中心看一看。14年前来新西兰,在基督城住了三天,这里是曾在新西兰停留最久的一个地方,这次回来,充满了故地重游的愿望。昨天虽然很早就抵达了,但是一直没有去熟悉的大教堂那里看看,于是在今早补上这一段。
出门的时候,虽然离日出时间没有多久,但是朝霞早已散去,天空只是极为普通的薄阴天状态。一路见到家家户户都早早地把垃圾桶推到路边,等待垃圾车来收垃圾。

基督城是ChristChurch的意译,官方地图是音译为克莱斯特彻奇,是基督教堂的意思。这座城市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奠基人,坎特伯雷地区的开拓者John Robert Codley毕业于牛津大学的Christ Church基督教堂学院,他用自己的母校命名了这座城市。不过这座城市的教堂也的确不少,沿途随处可见。


前方路上出现了一座英国古典风格的钟楼,这是基督城市民用以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而修建的。


前方经过了基督城的赌场。赌博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合法但是受到一些限制的。

斜着穿过一片街心花园,直接通往教堂广场。
静静流淌的Avon河。因为用这四个字母的化妆品牌被译为雅芳,所以我也习惯称它为雅芳河。这条小河蜿蜒流淌,曲折穿过了整个基督城的市中心,尤其是植物园和海格力花园,是基督城非常有代表性的风景,而且充满了英格兰情调。
竖立在街心花园的库克船长雕像。这位替英国发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等地的伟大航海家,在大洋洲被广泛地纪念。
灯光仍未熄灭的喷泉,看起来是昼夜不停地在喷水。
离库克船长像不远的维多利亚女王像。

在市中心地段见到的面积很大的停车场,记录着当年地震对这里的破坏。当年这里应该是高楼成群的。
终于从西北角来到了大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看到了已经在地震中坍塌的城市地标大教堂。
2010年9月4日凌晨,发生了7.1级的大地震,所幸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大教堂完好无损。大家本以为足够幸运,可是2011年2月22日中午,又发生了6.3级大地震。这一次震中离市区很近,而且震源深度很浅,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破坏,共造成185人丧生。在这次大地震中,大教堂的钟楼完全坍塌,在后来几个月中陆续又发生了上百次余震,在2011年6月和12月的余震中大教堂又多次发生损害,半个教堂包括漂亮的花窗,都已经不复存在。
在2012年英国国教基督城教区宣布,将大教堂停用和拆除。但是遭到了很多一直视大教堂为城市象征的市民反对,发生很多抗议和诉讼,因此如何处理大教堂一直未有定论。不过目前的结局,看起来是要将大教堂恢复重建了。
大教堂一侧的雕像仍然完好无损。
整个教堂被工地围挡围了起来。在围挡门上,挂着大教堂当年完好的照片。14年前我曾经爬上过大教堂的钟楼俯瞰市区。也曾拍过大教堂完美无缺时的照片。
广场上的大棋盘,似乎以前就一直在这里。
广场上立着坎特伯雷和基督城的开拓者John Robert Codley(1814-1861),实际上1850年他被推举为头领,带着四艘船上的英国清教徒在这里登陆,并建立了殖民地。他只在这里度过了两年,为殖民地打下基础后就回到了英国,主要靠为报纸写专栏为生,并在1861年去世。这座雕像于1867年被殖民地居民立在这里。2011年地震时曾经从底座跌落。

坍塌的大教堂正面。

在教堂西南角的这座古典建筑,印象里似乎是原来的市政厅,后来改为游客中心。现在仍被工地围挡围着,窗户用木板封着。看来地震后的重建速度真的很慢。在它左边那片围挡,当年曾是IBM的办公楼,如今已经变为平地。14年过去,有的一点没变,有的沧海桑田啊。

广场上最没有变化的,就是这座为纪念千禧年于2001年建起的雕塑,名为“圣杯”Chalice。14年前就是这个样子。雕塑后面的白色高楼,就是我14年前曾住过的酒店。

在广场简单走了一圈,就是要见证一下这14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真是不胜唏嘘。随后原路返回住处。

回到住处,大家已经都起床了。吃了方便面和煎蛋作为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