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猎游记(32) 布里克森故居

标签:
肯尼亚内罗毕karen_blixen布里克森故居走出非洲 |
分类: 行走非洲 |
参观完大象孤儿院,Julius告诉我我们的内罗毕国家公园门票是一次性的,现在已经出来了,不能再次进入公园接着猎游看动物了。我原来以为大象孤儿院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现在看来有点失算。
盘点了一下内罗毕的景点,下一个目标理所当然是内罗毕的一处著名的人文观光地-Karen Blixen故居。
Karen Blixen就是那部著名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的女作者。她是丹麦人,如今被视为丹麦国宝级的作家,甚至被视为与安徒生齐名。
她的本名叫做Karen Dinesen,朋友们称她为Tanne。后来她以笔名Isak Dinesen写作了“走出非洲”,也以这个名字扬名于英语世界。她1885年出生于丹麦,从小喜欢各种户外活动。她父亲本身就是一名作家兼探险家和企业主,不过在她十岁的时候自杀了。此后她的家庭主要依靠母亲一系的家族。她嫁给了她的远房表兄Bror Blixen,他是一名瑞典男爵,于是Karen随夫姓,也获得了Blixen男爵夫人的称号。
1914年她随丈夫来到了肯尼亚,当时叫做英属东非。她的舅舅Aege Westerholz投资在内罗毕附近建立了一个咖啡农场,并命名为Karen Coffee Company。这个名字本来是她舅舅用来纪念自己的女儿Karen的,但是现在大多与Karen Blixen本人联系了起来。
她与丈夫的关系并不好,Bror不顾家,着迷于四处打猎,农场经营完全交给了Karen。而且四处沾花惹草,并且把梅毒传染给了Karen。Karen因此被迫回到丹麦治疗,幸而得到治愈,但却从此无法生育。
他们于1921年离婚(1925年完成手续)。在此期间,她爱上了一位英国贵族Denys Finch Hatton。Denys原是英国军官,爱好打猎。一战后在肯尼亚从事猎游接待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实际上是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Denys驾驶的飞机不幸失事。几乎在同一年,一场大火烧毁了Karen的收成,同时因为经营不善以及全球范围的大萧条,Karen的咖啡农场破产倒闭。1931年Karen拍卖掉了她在肯尼亚的家产而搬回了丹麦,从此终生再未返回过非洲。
她在丹麦开始写作生涯。由于长期在英属殖民地生活,她同时用英语和丹麦语写作,以英语作品为主。开始的作品在美国备受好评。1937年她出版了“走出非洲”,这部作品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她在非洲的生活和见闻,记述了她的不幸婚姻和与Denys的缠绵爱情。文字优美生动,充满了散文一般的风格。她因此获得很多奖项,包括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62年她在丹麦去世,享年77岁。
这部30年代的作品重新被人们熟悉,源于1985年好莱坞拍摄了同名电影“走出非洲”。导演是西德尼.波拉克,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Karen,罗伯特.雷德福德扮演Denys,克劳斯.玛利亚.布朗道尔扮演Bror Blixen。这部电影是八十年代非常经典的爱情文艺片,节奏比较缓慢,影片有70%以上的场景在肯尼亚拍摄,充满了优美的非洲风光,而且有极美的电影配乐。这部电影当年大火,并在1986年获得了七项奥斯卡金像奖。
Karen的农场原本在Ngong山脚下,离内罗毕也不算太远。Karen离开时,将这块地出售给了地产开发商,逐渐成为内罗毕的一处郊区。1964年丹麦政府将这块地买下,作为肯尼亚独立的礼物赠送给了肯尼亚政府,之后在这块地上建立了一所营养学院。1985年电影在这里取了很多场景,电影大火之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将这块地改作了Blixen故居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离大象孤儿院并不远,也位于同一方位。可是Julius还是不太熟悉,还是我用手机开着导航一路找过去的。一路上经过的街区如今叫做Karen区,这里集中的房子看起来大多都是富人的豪宅。

如今的Karen Blixen故居博物馆是一个大院子,当然比她当年的咖啡农场还是小多了。
院子的草坪上搭了很多白色的帐篷,今天似乎有婚礼要在此举行。

Karen故居的房子。按照当年殖民地的标准,这座房子并不算大,除了主人的住宅外,还有独立的厨房和佣人住处。房子外观与电影里的场景极为相似。
回来之后我特意找来这部电影重看了一遍,后悔应该在去非洲之前看这部电影,这样参观这座博物馆才会有更多感觉。
在进入博物馆时,每拨游客都会被安排一位解说员。我只有自己一个人,轮到了一位黑人小伙子,看起来很腼腆,但是彬彬有礼,口齿清晰,应该至少有大学文化。他先带我到院子里坐下,先给我大概讲述了Karen Blixen的生平和作品。接下来参观了当年咖啡农场里使用过的农具。这些农具年代久远,看起来已经徒具其表。

如今的咖啡园已经不复存在。电影里也说在这个海拔高度种咖啡似乎不太合适。这里种着几株咖啡,似乎只是给游客展示当年种植的咖啡是什么样子。当年Karen还曾经在附近筑了一道水坝,拦了一个小型水库,用于灌溉和生活用水。
院子里的树,结着黄瓜一般的果实。

博物馆外面挂的画像。
进入室内之前,给我的小解说员拍了一张。
博物馆室内不许照相,于是什么也没拍,很遗憾没能留下很详细的记忆。Karen离开时,很多家具都被拍卖了,其中很多被一位夫人买下。博物馆成立后,又从她的手里重新征集回来。所以这里摆的很多家具都是Karen当年用过的原物。不过也有一些家具是当年拍摄电影时使用过的道具。
当年的英国王储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那位温莎公爵)曾多次到访英属东非,1928-1930年间Denys是王储的猎游接待人,并与王储保持了亲密的关系。王储曾经在这座房子里做客并用餐。王储用过的餐桌当年被高价拍卖掉了,现在是一张复制品,似乎也是电影道具,不过当年的菜单还是保留下来了。
从今天的眼光看,这座房子也算不得豪宅。房间不多也不是很大,所以参观很快就结束了。给解说员付了小费。给草坪上的婚礼和故居外观又拍了几张。



草坪上的游客们。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我在手机地图上看有一间Karen Blixen Coffee Garden,想去那里吃午饭。Julius也是不熟,打电话问了别人才相信我说的位置。实际离博物馆很近。
这是一间看起来非常高档的西餐厅。天气很好,客人们都坐在草坪上用餐,室外的座位几乎都坐满了。座位间还摆着很多美术作品,似乎也是出售的。食物的价格也不便宜,我请了Julius一起吃饭。我们每人点了一道主菜一道汤,人均大约200元人民币。一边吃一边和Julius闲聊,听他说内罗毕的普通人收入一个月也能合到三四千元人民币,这点挺出乎我意料。非洲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穷,这里的物价也远比我想像的高。




吃完饭往回走的路上,经过了The Karen Hospital,我猜这也是因Karen Blixen而得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