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返贝加尔(5) 故校重游

(2012-01-08 16:44:22)
标签:

俄罗斯

西伯利亚

伊尔库茨克

贝加尔湖

旅游

文化

杂谈

分类: 行走俄罗斯

今天上午,是整个伊尔库茨克行程中最为期盼的重头戏:回校。我们曾在当年的伊尔库茨克工学院预科系学了7个多月的俄语,随后被教委根据专业分配到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各所大学。这里是我们在国外最初生活的地方。

 

通过酒店的前台,订了一辆中巴出租。收费分计时和计里程两种,我们选择了计时包车一天,收费水准跟国内比应该是很贵的。司机是个典型的俄罗斯彪形大汉,服务不错,但是不爱说话也不爱笑。

 

坐出租从市中心过安加拉大桥,来到桥的另一侧。顺着有轨电车的路线回到学校。实际上按路程算并不远,如果不是有老人有孩子,自己坐有轨电车过来也不费劲。

 

发现学校主楼前的马路已经加宽了,中间有隔离护栏而无法穿越,必须经过后来修建的地下通道。当年我们每天都是要穿过这条马路去上学的。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学校的主楼。这所学校最早叫做伊尔库茨克矿山学院,以采矿和冶金专业见长。后来改叫伊尔库茨克工学院。苏联解体后,教育体制完全改制,向西方体制靠拢,跟中国一样,掀起一阵把Institute改叫University的潮流。随着这股潮流,学校改名为“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大学”。几年前,在这个名字前又加了“国家研究”这个抬头,这学校名字搞得冗长又拗口,不知道怎么想的。主楼顶上的学校名称,需要排列成两行才摆得下。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论学校实力,这所学校在西伯利亚还算排得上的名校。在伊尔库茨克,是仅排在国立大学后面的。

这座主楼和许多苏联时期建筑一样,实际很庞大,包含了无数房间和教室。但是我们从来没在里面上过课,也很少进去。现在正是暑假期间,整个教学楼是封闭的,假期清校是俄罗斯大学的习惯。

 

穿过主楼两侧的门洞,后面是一片小树林。从早上起来就一直在下雨,走到树林时又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不过很快,就开始露出蓝天了。

 

我们的宿舍并不临街,从主路上下来还有走上一段。穿过小树林,就能远远地看见在ул.Игошина上的宿舍楼。以前上学很少走这条路,偶尔坐有轨电车去市中心,就从主楼前的车站走这条路回宿舍。仍然记得西伯利亚零下40度严寒中走这条路的感觉。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路边是新修的体育场,新铺的塑胶跑道。虽然有些小雨,但仍有人在这里锻炼。同行的女同学说她们几个女生曾在这个体育场上打排球。不过我怀疑她记错了,在下方还有一个旧的操场。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顺路走下去,路边是一座和我们的宿舍外形非常相似的很新的13号宿舍楼。孩子要去借用厕所,和看门的老太太,聊了聊,才知道这座楼是四年前才建成的。这座楼的后面是公寓和招待所。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绕过13号楼,就是我们20多年前住过的12号宿舍楼,相比之下,显得有些破旧。重新看到这座楼,说不出的感慨。似乎曾在梦中回来过。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一楼的大堂没什么变化,似乎比记忆中要显得小一点。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暑假期间,没什么学生。只保留很少几个房间给无法回家的学生借住。我们说明来意,看门的老太太很热情地放我们进去。

 

走过曾很熟悉现在又觉得陌生的走廊。这座电梯一点也没变,20年前就是个摆设,现在还是个摆设。当年我们住在八楼,全靠腿每天爬上爬下。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儿子带头走进八楼的走廊。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我们的宿舍房间似乎一点也没变,恍然间似乎还是20年前我们刚刚准备离开的样子。所有房间在暑假期间都腾空,都上了锁,没法再进去看看。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走廊尽头的厨房一点也没变,完全和20多年前一模一样,有时空穿梭的感觉。似乎前一天刚刚离开这里。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在走廊另一端尽头的窗户,可以远望伊尔库茨克市中心,安加拉河边的加加林林荫道。这个视角,非常接近当年我房间里的视角。当年,每晚熄灯后,我都会对着对岸的灯火看上半天才去睡觉。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宿舍楼主要分成3大部分。对面那一部分当年住的都是蒙古学生。夏天时,他们喜欢把音箱架在窗口上,用很大的音量放流行音乐。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宿舍中间那部分的楼顶,正好可以从我们这边的八楼上去,当年那里是我们散步,放风,背单词的好地方,我们所有同学的集体合影就是在这里照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就从楼下不远处通过,有时无聊,就在楼顶数通过的长长的货车有多少节。后来每次坐火车回国,路过伊尔库茨克时,都能从火车上望见我们的宿舍楼。

现在楼顶已经上不去了,被修成了坡屋顶。估计可能是年久失修,楼顶的防水已经扛不住了。加一层坡屋顶以避免顶楼漏水。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离开宿舍楼,去寻找我们的食堂和曾经住过的另一处宿舍。

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有些犹豫,全凭直觉前进。可是当我重新看见这座食堂时,忽然觉得一下子20多年前的自己的灵魂附体,所有熟悉的感觉一下子都找回来了。

这座食堂是个二层小楼,是我们抵达伊尔库茨克最开始每天吃饭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零下40多度那天,从学校考试回来走在食堂的楼下,地上瓷砖非常滑,走得相当困难。

20多年过去,这座食堂外观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虽然毫无特点,还是能让我一眼认出来。现在暑假期间,学生离校,食堂也关门了。否则,真想再进去尝一尝,尤其是让我儿子尝一尝这里的学校食堂。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食堂旁边,在ул Курчатова上的11a宿舍,是我们最初居住的地方。因为那年夏天发生的事件,我们抵达的时候,苏联大学都已开学很久了。因此只能半道入学,苏联教育部临时把我们分到这所学校,事先也没有准备好宿舍。依稀还记得当时的副系主任瓦连金到火车站接我们的情景。

我们先在12号宿舍临时住了几晚,还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不愉快。作为几十年来学校接待的第一批中国学生,学校还是很重视的,于是学校先把我们安排到这间宿舍。这里原本是提供给访问学者的招待所,条件要比学生宿舍好很多。墙上有挂毯,地上有地毯,我们占了整整一层楼。我们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在这里迎接了新年元旦和第二年的春节。直到春节后,12号宿舍装修好了,我们才搬过去。

记忆中已经记不太清住在哪个房间了,也没有进去参观,学生宿舍的管理处现在就设在这座楼里。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离开宿舍区,去寻找我们当年的教学楼。路过一所不大的医院。蓦然想起,我们初低此地,由外办的女秘书“莺歌”带领,在这里做过体检。于是照一张留念。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寻找教学楼费了一番功夫。外国学生上课的这座小楼在主楼对面的楼群里,找了几个路口,终于发现,原来我们每天上学走的路,早已被一堵墙封死,现在想过去,必须走另一侧绕过去。那条小路,草木疯长,道路几乎被绿树掩盖。

楼本身变化不大,只是增加了院墙和围栏。暑假期间,大门紧锁,院子都进不去。院子里的树木又长得极为茂密,几乎难以透过树丛拍到教学楼。

可惜不能进去看一看。我们当年的老师,估计早已退休很久很久了。原来的预科系,也已经改叫国际系。原来这里最多的就是蒙古学生,楼里挂着很多苏赫巴托的画像,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在教学楼的路口,有一个小小的卖奶制品和鸡蛋的商亭。同学给我儿子买了俄罗斯正宗的кефир和几样俄罗斯传统小吃。这种俄罗斯酸奶,在国内是根本找不到的。

 

回到主楼马路对面的有轨电车站。这里是以前我们进城乘车的据点,有多条公交和有轨电车的线路汇集在此。发现这里最大的变化,居然是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天主教堂。这在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是极为罕见的。貌似,这是对已经改做管风琴音乐厅的波兰天主教堂的一个补偿。

重返贝加尔(5) <wbr>故校重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