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贝加尔(1) 我回来了

标签:
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行走俄罗斯 |
离开俄罗斯已经有16年了,再没回去过。即便像我这样没有艺术细胞的人,被俄罗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俄罗斯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熏陶感染了这么久,对俄罗斯已经有一份很独特的感情。即便离开这么久,俄罗斯在我心里,一直有一种第二故乡般的感觉。
所以,当去年年底有同学提起,想一起回伊尔库茨克看一看,这就成了我一直热切期待的一件事。伊尔库茨克是20多年前去的,在那里和一班同学生活了大半年。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与众不同,也许是因为这是我们这一班人这辈子初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地方,是对异域生活的最初印象,更是花样年华最黄金岁月度过的地方。有时候觉得,虽然当年只呆了大约7个多月,但这座城市甚至比住过5年的莫斯科更让我怀念。所以格外期望,能让我的孩子也去体验一下他爸爸生活过的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
盛夏是去西伯利亚旅游的黄金季节,也是逃离国内闷热夏天的避暑时机。只是没想到,去伊尔库茨克的航班这么火爆。原本从沈阳直飞伊尔库茨克的南航航班现在只有包机,没有定期航班。从北京到伊尔库茨克只有海航和西伯利亚航空,每周两班。到了夏天的旅游旺季,中国人去西伯利亚避暑,俄罗斯人去北戴河或者海南岛享受阳光,竟然撑爆了这个航线。想再走一遍蒙古草原上的国际铁路,时间实在合不上,而且价格竟然不比飞机便宜,只好作罢。一时订不到票,不得不把出行日期推后了2个礼拜,而且飞机票价昂贵,没有折扣。但不管如何,终于能够成行了。
带儿子坐动车到北京,去见识了一下伟大祖国首都的天安门广场,然后赶到首都机场的二号航站楼,去赶乘海南航空的飞机。海南航空开通到俄罗斯的航线,我猜主要原因还是俄罗斯人到海南去度假的太多了。不管是海航,还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航空,往返于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航班都接近于红眼航班,时间上非常累人,对同行的老人和孩子都是很大的考验。海航每周五一班,周三一班,所以去贝加尔湖旅游的,一般只能利用中间这几天。
飞机在后半夜起飞,凌晨时分天还全黑的时候在伊尔库茨克机场落地,在飞机上只有2-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原本伊尔库茨克和北京在同一时区,但是俄罗斯搞夏时制,制造了一个小时的时差出来。(从2011年起俄罗斯将实行永久夏时制,伊尔库茨克将和北京时间始终保持1小时时差)而且俄罗斯的边防通关手续是出名的慢,工作人员慢条斯理,每过一个人都要很长时间,中国乘客排了很长的队,儿子困得一直蜷缩在铁制的长椅上睡觉。
好不容易出了关,同学联系的旅行社派来的导游叫Валя瓦利雅来迎接,是个年轻的母亲。因为我们自己都懂俄语,这里地面情况又熟,实际上用不到导游,她主要是帮我们安排到贝加尔湖的行程。瓦利雅实际是在伊尔库茨克的一所私立大学当老师,暑假里就兼职做导游,曾经到石家庄的河北大学进修过汉语。她有两个孩子,有个很帅的很有教养的丈夫在经营一家旅游运输公司。说起来,当我们在伊尔库茨克工学院里读书时,当年的瓦利雅只有和我儿子现在一样4-5岁。算起来我们应该比她年长了一代人。
从伊尔库茨克机场的小楼里出来。这座小楼和20多年前几乎一摸一样,没什么变化。我还感慨这个机场怎么也没变,后来才发现在稍远的地方已经建了更大更新更现代化的一座候机大楼,而这座小楼主要是用于国际航班而已。
在机场小楼前,两侧的建筑物。前方的一座小楼,曾经是北方航空公司在伊尔库茨克办事处的驻地。算起来,我最后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真的是整整二十年前了。20年前,就在苏联解体那一年,我在红场目睹了俄罗斯三色国旗取代了镰刀斧头的苏联红旗,飘在克里姆林宫上之后,飞到伊尔库茨克,曾在这座小楼里住过两晚。
瓦利雅用车把我们送到旅馆,就告辞了,在城市里我们主要是自由行了。
我们住的酒店是市中心基洛夫广场上的安加拉旅馆。我们在这里念书时的苏联时期,这座旅馆是伊尔库茨克全市最高档的酒店,地理位置极佳,我们向来是敬而远之的。过了这许多年再来,发现也不过如此。外表光鲜,但内部设施和服务质量仍然停留在苏联时期。服务员都是带答不理爱训人的老太太,不给小费就见不到笑脸。设施也就相当于国内的准3星,大堂还算不错,房间内就显得太旧了。即便如此,这座酒店在伊尔库茨克也还在最好酒店之列。看来俄罗斯人对旅游业实在不太上心。
酒店的大堂还算像样。每一层都有个年轻漂亮的服务员坐镇前台,但基本不管什么事。
房间内部很简陋,让我想起当年的学生宿舍。即便这样的房间,价格相当昂贵,基本相当于在国内五星酒店的报价。房间内的床很窄,让我感慨俄罗斯真是一个不会享受的民族。俄罗斯人向来人高马大,这样的床怎么能睡舒服?而且据说俄罗斯各地酒店的床大多如此,还不如国内二星酒店的床来得宽敞。
房间内的卫生间,完全是当年学生宿舍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