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马(19) 槟城.龙山堂邱公司(上)

标签:
马来西亚槟城龙山堂邱公司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行走东南亚 |
龙山堂邱公司是槟城一大亮点,绝对不可错过。是我这一趟新马之行中,最让我惊艳的景点之一。
翻看Lonely Planet,对龙山堂邱公司也有许多赞誉之词,但是篇幅不大,也不算显眼。我也没有太当回事,觉得如果路过看见了,就进去看看,如果不顺路,错过也就错过了,没什么了不起。
后来走在路上,看到了一些关于邱公司的旅游宣传海报,觉得照片上的建筑不错,动了念头去看一看。第一天找去,却已经关门了。只好第二天一早,又专程跑去,终于没有错过这个号称是东南亚最辉煌的宗祠建筑。
这里英文拼写做Khoo Kongsi,我一直以为应该是“邱公祠”,但是看到这里华人,甚至邱家人自己的汉字都写作“邱公司”,方才确认,“公司”在这里原来还有很多我们北方不了解的意思。实际上,这里就是邱家的家族公祠。
按照我的理解,公司是英文Company的意译。Company在英文中,除了商号的意思外,也指同伙,伴侣,聚会等等,也可以引申为社团。所以南洋华人的“公司”,也用于帮会(如海山公司,义兴公司),宗族(如邱公司,谢公司)等等。反倒是我们国人自己,把“公司”的含义给用窄了。
另一方面,这种社团,家族资产交由其信托管理,能够保证给成员一定福利,像邱公司,新生后代必须向宗社管理人员登记,才能保证获得自己的福利,这样看起来,的确很像是一类现代的家族公司。
实际上,如果只是逛街,几乎看不到这座建筑,像我最初的想法,会注定与它擦肩而过。这是典型的槟城几大姓氏社团的聚居之处,四周是密集的家族民居,而家族宗祠,被严严实实地包围在住宅中心的小广场上。这是一种相当严密保守的防御姿态,也体现了当年槟城华人各自守着自己的家族和社团,抱团求生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邱公司的入口,在街上看相当不起眼。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从这门前至少走过两次,因为在街上看不到显眼的建筑,一直都没有注意到这处景点。
买门票进门。买票的妇女会贴一张不干胶在身上。可是我那一张很快就不知掉到哪里去了。
穿过邱家住宅之间弯弯曲曲的小巷,一直走到中间的小广场。遇到一个西方旅游团,租了一大堆三轮车逛槟城,居然在小巷当中制造了一回交通堵塞。就在这里,遇到了昨天拉我们的波斯车夫,他还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多收了我们钱。
广场一侧的角落里,是邱家的“宗议所”,房间里密密麻麻摆满了牌位。
这就是邱公司的外观。
这座邱家建筑,最早建于1835年。后来在1894年,家族出巨资重建,极尽华丽辉煌,竣工后不久,1901年除夕夜,被大火烧毁。邱家认为,一定是这个宗祠修建得过于华丽,惹恼了神灵,于是重建时,收敛了很多,又花了4年在1906年修建完成,基本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二战期间,槟城被日本占领,邱公司曾被日军炮弹炸塌一角,战后做过修补。
但是,即便收敛了很多,其装饰之精巧繁复,仍然让我大开眼界,觉得即便是北京故宫,也不见得有如此装饰。难怪这里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国宝级的文物景点。
正堂匾额上写明“正顺宫”“龙山堂”。
门前的石雕,是印度锡克士兵穿着制服拿着枪,在这里守门。这种雕像,在国内是绝对看不到的。让我想起,在曼谷的华人寺庙里也看到过这种带英国礼帽中西合璧的石雕。
在门口的石狮子,嘴里有一颗可以活动的石球,可见工匠之巧夺天工。下面挂着牌子,警告游客不要用手去拨弄狮子口中的石球。
神位正中,供着“王孙爷爷”和“大使爷爷”。实在搞不懂这是什么神仙。后来考证了一下,却原来是东晋的名臣谢安和他的侄子谢玄。
我上中学的时候,班里开过班会,我是主题演讲者之一,题目是“学会控制情绪”,演讲词里举的一个例子,就是谢安处乱不惊的故事。所以对这位打赢了淝水之战的名人,还是多少有些了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邱家供的神仙和我在离这里不远的槟城谢公司里看到的一样?谢家供谢安我可以理解,邱家为什么呢?
原来,谢安死后被封王,民间将其神化。唐朝陈元光率部开漳,奉谢安和谢玄为军队守护神,将谢王的崇拜带入福建,成为漳州泉州当地的宗教特色。谢安和谢玄,与保生大帝,妈祖等神仙一样,都是有浓厚闽南色彩的宗教神灵,在台湾和南洋也有广泛传播。而这是我们北方人非常不熟悉的。
在正堂一侧的墙上,有精美的壁画。
在正堂之中,几乎每一处地方都布满了装饰。而走出正堂,来到堂后,就一下子觉得很朴素了。作为家族宗祠,这里地方并不大,堂后只有一条狭窄的走廊。墙上有古朴的壁画。两端墙上嵌着石碑,记载了重修龙山堂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