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语文老师哪一个对》
(2022-05-28 13:03:17)| 分类: 非诗歌 | 
《鲁迅和语文老师哪一个对》
 
有些词语我们经常用,但是却一直是错误的用法。而且以讹传讹,连基本的逻辑错误也没人置疑了。就比如“人性”一词。
 
当你说广义的人性,也就是人作为人又作为动物特性的集合的时候,其实是“人的本性”缩略为“人性”。而当你说侠义的人性的时候,就是“人应有的属性”,也就近似“人道”。
 
那么这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当然是很大的。
 
当我们说人的本性的时候,人就是动物的属性与人区别动物的要求的综合体。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比如大多数语文老师在总结鲁迅的时候,说他在批判和揭露人性的丑恶。其实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这里人性指的是“人的本性”,那么你没有必要批评人性,因为人的本性自然而然包括为了生存而自私、冷峻的一面。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必然,你批评他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你的人性是指“人的属性”,那么我们对于人性的要求,也即人道,完全是一个正面价值的集合。那么你批评的不是人性,而是“破坏人性价值”,也就是破坏“人道”的现象,显然这不是人性的范围,而是“反人性”“反人道”的行为。
 
如果鲁迅是对的,那么我们由此可以推知:人的本性根本没有什么可批判的,因为这就是人的天然属性,难道你非要恨铁不成钢地重新去定义人的本性,让人成为完美的神吗?这显然是违背常识的。而人的属性也根本没有什么可批判的,因为它就是对于人的积极性的价值和倾向的集合。假设鲁迅的本意就是批评和揭露,那么如果他没有错的话,他揭露和批评的是“反人的属性”、“反人道”的人的现象和表现,而不是批判和揭露人性的丑恶。
 
如果语文老师们是对的,由此可以推知,鲁迅是错的。鲁迅批判和揭露人性,恰恰是无的放矢。作为“人的本性”的人性,是自然而然的必然,无须批评和揭露。而作为“人的属性”的人性,本身就是积极的价值的集合,你批评这个层面的人性,难道是要挑战人应该具有积极的价值和要求吗?所以只能是鲁迅错了。
 
但实际上他们两方都错了。
 
人的本性里,包含了积极的一些特性,也包含了消极的一些特性。当人从动物中进化出来之后,就会逐渐倾向于把这些积极的一面得以不断强化,然后才有不断地对“人的属性”之价值观的集合,而且这个价值观也在逐渐修订和提升的。比如在古代,就有奴隶和自由民的区别,然后我们废除了奴隶制;人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别,身份、地位、权力、义务都有分别,然后我们废除了这种制度,变成了“人人平等”。等等,人类是在不断地去修订“人的属性”来张扬或抑制“人的本性”,但不是反对“人的本性”,只是把人的善良和积极的一面,不断去强化,而消极的一面加以消化和遏制。
 
这种强化,不仅仅是个体的修养,也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觉悟。因为纯粹停留在个人层面,人毕竟是无法逃避的“人的本性”的。即使你做了一万件好事,也未必不能一夜之间成为大奸大恶。
 
所以社会制度就是“人性价值”的有效固定和保证。从废除奴隶制到实现人人平等的投票权这些都是靠人类社会的制度变革来保证和实现的。从君权天授、君权神授到“君权人授”,人的财产和自由得到充分保证,甚至逐渐大于公权也是依靠制度来逐渐递进和强化的。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社会发展图景:在个体层面,是从“人的本性”中逐渐抽离出“人的属性”,使“人的属性”逐渐明确和递进,逐渐在制度的鼓励下而不断巩固和发展。而“人的属性”的发展既创生了宏观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反过来帮助“人的属性”得以突出和彰显。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和历程。
 
现在我们就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鲁迅错了。
 
因为他还局限在“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前提下,批判人的不善。
这错就错在现代社会已经更尊重自然和科学,承认人就是“自然人”,人的本性就是动物属性与人的属性的集合,现代法律构建的基础,也就是承认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在此基础上用最优化的法律制度去保证积极的“人的属性”去实现,而消极的“人的本性”里的因素得到制约。请记住,这是制约,而不是消灭,事实上人的本性是不可消灭的。
而“人之初性本善”本身根本就不成立。因为如果世界上加入只有唯一一个人的话,就算他天天拿原子弹去打猎,他也不是恶的。善恶的观念,仅仅对于两个以上的人,且发生关系的时候,才涉及善恶的问题。所以善恶是关系的属性,而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天生的,天然的,大家都是几乎一样的。所以人类社会的重点在如何用制度去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渐变成一个善意的社会和文明。
所以,鲁迅错就错在了他没有分清善恶的性质和来源,在个体层面承认“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也没有跟进现代文明的宏观层面,去知道最好的让人去从善如流去实现“人的属性”的方式,是构建现代法治文明。
所以鲁迅虽然是学医出身,但是却没有真正了解人的构成、人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所以他也只是不断挖掘人的丑陋的一面,而没有开一张药方。相信他自己受自己的逻辑、经验和视野所困,也根本不可能开什么药方。
实际上,如果剥离制度的作用,那么永远不可能有药方。因为“人的本性”是天然的,谁也不可能逆转,而“人的属性”除了人的自我意识,则更需要人类文明进化去逐渐实现,需要制度去确认、巩固、强化、发展。一不小心就随时可能随时滑坡,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能批判的只能是“反人的属性”的个体价值观层面和“反文明”的社会制度宏观层面。而这两者,鲁迅都没有做到,拘囿在传统中国的文化前提下,他不知道人性作为“人的属性”价值和“人的本性”的不可改变,混淆而且均不明白彼此的确切含义,也不知道“人类文明”究竟什么制度可以实现“人的属性”。
他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在揭示现有制度前提下“人的本性”的显露。而人的本性会因为这些就能改变的吗?我们如果改变了,还是人吗?
而这个“人的本性”这个命题,远不是文学的范畴,而是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学科的严谨研究和论证。而鲁迅也缺乏科学的素养,还像传统社会那样,用文学去表达一切,把人的“本性”和“属性”混淆着继续搅拌。
当然,如果用文学去揭示,继续混淆,我们到今天也还能说出一大堆所谓人性的弊端,但依然可以不知所宗。一旦混淆,就成了无穷无尽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也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他的贡献也仅限文学手法本身。
 
语文老师也错了。
 
因为语文老师在当代社会,连最基本的逻辑都不过关。无论人性是“人的本性”还是“人的属性”,都不可能被批判。作为“人的本性”的人性,不可能被批判,只有自然和社会科学能不断揭示人的本性的自然属性,而既然是人的天然属性,你批判它难道是要把人进行基因改造,变成非人类吗?作为“人的属性”的“人性”,只能是建设和发展,而没有批判的余地,因为它本身就是积极的价值的集合。你只能推动它去更完善、更文明、更理想化。如果你批判这种积极而又没有更积极的建设方向,潜在的逻辑就是“人不可能有人性”。于是就走到了“反人的属性”的道路上。成了同流合污。
所以能批判的只能是“反人性”,而且人性这里是“人的属性”之含义。或者你批判的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和结果。
 
所以我们就清楚了。我们都是在“人的本性”基础上,在不断建设“人的属性”。因为人的本性里就包含了一部分积极的因素,所以“人的属性”能够去积极地建设。而即使再美好的愿望和制度,如果它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也是“善意的目的”下的实际的“恶果”。
作为人的本性的人性,是自然赋予的,不可改变。而作为人的属性的人性,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预期和结果,这是依靠制度来不断巩固和强化的。这就是宏观层面的“文明”。
之所以能有个体层面的“人的属性”和宏观层面的“文明”,就在于人的本性里包含这样的因素和可能。
而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必须去重复整个人类文明的过程,然后才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具备“人的属性”的人,也才能维持这个社会。所以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让每个人完成这个过程。人一出生,就具有“人的本性”,而不是人一生下来,就具备了“人的属性”。
 
而作为“人的属性”的人性,永远是一个矢量,它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在不断朝着更理想的方向在进化。它永远只是一个趋势。因为它本身的定义就是人的积极性价值的集合。所以人性的发展,永远不会是一个完成时,永远只能是一个进行时。
 
那么就请我们不要再乱用“批判人性”、“揭露人性”这些词语了。虽然这是近百年来我们最流行的用法。
 
错河
2022年5月2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