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想家错河
诗想家错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42
  • 关注人气:1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社会学思考》

(2016-04-12 10:37:49)
分类: 非诗歌


《艺术社会学思考》

 

对艺术创作本身,以及艺术作品进入社会层面的模式进行思考,运用社会学方法加以考察,有待总结一些有效的社会学规律。

 

这首先需要对艺术所涉及的环节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艺术分解为创作和评价、传播以及经济兑现等四个过程。而与艺术创作相对应的另外的三个环节,都可以视为社会的艺术消费环节。

 

对于艺术创作,有不同艺术形式本身各自的理论框架,此外还有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共同研究,我们在此不再重点讨论。

 

但艺术作品创作完成前,与作品完成后面世,是一个重要的分野。我在此根据这个分野,把艺术分为自足的艺术和非自足的艺术两类:自足的艺术,是指艺术创作本身就能独立的满足和实现创作者的主要价值追求的艺术形式,比如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而非自足的艺术,则是指艺术创作本身必须依赖社会消费价值环节才能完成和实现的艺术,比如戏剧、电影。

 

这种分类的方式,主要是根据艺术创作与社会消费价值的关系而展开的。自足的艺术,创作本身就能实现主要艺术价值诉求,创作过程本身的愉悦和欣快让创作者可以独立维持创作本身,不需要依赖社会消费价值的实现。非自足的艺术,则必须要通过社会的消费价值实现,才能最终完成作品的创作目标。

 

当然,自足的艺术本身具有自足的价值实现特点,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快慰和欢欣,得到凝练和萃取,可以自满自足的进行。但大多数从事创作的人并没有因此获得这种自足性,他们可能把社会消费价值看得比创作自足性来实现价值更为重要。而非自足艺术,创作者也可能脱离社会消费,而努力追求这种创作的自足性。我们的分类,仅仅在于分析个体性的创作和社会对待艺术并消费的公众模式之间关系。尽管创作价值和社会消费价值存在着区别,但他们之间又会互动并相互影响。我们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以下是我对艺术创作和社会消费各个环节所总结的几种模式和效应:

 

对于艺术创作,我主张“纸鹤理论”。既艺术有着传统的公共审美取向,它如同纸张一样存在。艺术创作,一种模式是在纸上做涂鸦,这可能是最原始的自我表达,很难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另一种是剪纸或者给纸张染色,把纸张剪成图案或染色,因此会充分利用平面,可能蕴含更多的价值,为公众所认可。而更巧妙的创作者,则可能用恰当的方法,把纸张折成纸鹤或者其他形式,此时,不仅加载了艺术普遍价值,而且作者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整合世界的模式,因此具有了更立体的艺术空间。而现代很多奇特的艺术则是把这张纸烧掉,用灰烬摆出古怪的难于理解的造型,所谓的颠覆的价值尚有存疑。

 

对于社会的评价体系,我提出灌溉理论。既社会会按固有的模式来评价作品,就象一块开垦的田地,有固定的灌溉沟渠系统,可以均匀的对作品灌溉。而艺术的创新,往往会象未开垦的土地,在没有灌溉系统支撑的情况下,不规则的土地,如果灌溉,会导致干旱的地方更干旱,而低涝的地方会更低涝。社会评价也就会因此显得极为苛刻。

 

对于社会的传播,我提出十字路口效应。假定艺术创作本身因其重点在个性化表达上,被忽视是正常状态,如一辆车会很快通过十字路口这样公众层面,不会也不能太久的停留。而传媒本身则是操控着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它可以把控红绿灯各自的长度,甚至让双方向都可能同时是红灯或绿灯。被广泛传播的作品,恰恰是传媒形成的堵车性聚集。能否造成公众的堵车效应,也就是大规模的作品关注度,媒体越来越起到关键性的操纵作用。

 

而对于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评估模式,抛却纯粹经济学角度不言,我提出“秃发效应”。在艺术作品产生后的当下,艺术作品有如发型,只有符合当代的公众审美要素的人,也就是头发健全的人,才有发型可言,可以被正确估值。而一旦不接受当下完整的社会审美体系,就可能被当做是谢顶或者斑秃的作品,再怎么修饰,也只是为了掩盖缺陷,构成不了一种发型,因此很难被承认其经济价值。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当该艺术作品完全脱离了所有的公众审美体系后,也就是漫长的几个时代过后,因为该作者的作品已经彻底脱离了当时的艺术审美体系,就像完全掉光了头发,而成为彻头彻尾的光头的时候,此时,作品却具有了人们认可的一种正式发型,而且更为突出,终于被挖掘出来,重新高价评估价值。这种模式,既和时间价值有关联,又和人们的“退化论”,也就是前人的作品是经典,经过了时间的浣洗后而留存下来,后人不可超越等顽固习惯相关。但我的侧重点在于强调和解释被时代错过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比如杜甫或者梵高。

 

另一个艺术的经济评估的模式是“双椅效应”。公园里如果并排设有两张长椅,因游客较少,都会落满尘土。而一旦某个人把其中一张长椅擦干净去坐,于是游客就会自然的都选择坐过的这张长椅,另一张长椅就会被闲置,尘土越来越厚,更加鲜有人来选择。假如下了一场大雨,冲去了两张长椅的尘土,那么人们则会重新平均的选择坐两张椅子,不会再有侧重。

 

总而言之,用社会学方法对艺术本身的透视,可以有效的调整我们对艺术本身的期待。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应该把价值的期待更多的放到创作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无限快慰和巨大心灵愉悦上来。只有实现创作的自足性,才有可能不断在艺术本身上进行超越和突破。我们当然不是鼓励创作者去禁欲,消极的不进取的对待社会消费价值的实现,毕竟消费价值可以反哺艺术创作,从而更有利于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建立。但对于创作作品的评价、传播、经济评估等消费模式,毕竟有着社会的运行规律,是个人所无法单独掌控的。我们可以去利用社会消费的规律,来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社会吸引力,更有效的实现社会消费价值。但如果过于沉迷于此,而不能自足于艺术创作本身,则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沦为社会公众所定制的模式化产品,创作者沦为一个小作坊,而他也必将成为一个锱铢必较的摊贩。

 

关于艺术的社会学方法考察,还将有更多的角度和方法,有待我们更清晰的分析和理解艺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列出自己思考的提纲,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深入的进行探寻。

 

错河

2016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