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里的小日脚(1)第一个
(2022-05-18 14:37:01)
标签:
情感健康 |
分类: 豆腐唐僧 |
事情其实是从二月开始的,从华亭而始,悄无声息。等到了三月,倒是个老年舞蹈队,最先进入了公众视野。前两年上海应对新冠疫情还算得力,甚至被称作精准防控的天花板。因此众人并未感到紧张,更多是将相关的新闻,视作茶后饭余的谈资。
殊不知本波疫情,有两条隐性传播链,早已延伸到这座城市的各个犄角旮旯了。室内公共场所是群聚性感染的易发地,自然要防微杜渐、严阵以待。碰巧弟妹去年春节后,在附近大商场,谋了个品牌鞋的导购差事。于是她便成了身边的亲友里,第一个被疫情波及的人。
依照疾控的规定,那商场想要保持营业,所有运营人员,必须持有24小时内的核酸阴性报告,为此特地增设了免费的核酸检测点。架不住驻场商家们追求利润的初心一如既往,疫情期间依然要争夺销售排名。这防控的代价,当然也得下沉——因员工排队做核酸检测,等报告出炉时,无法兼顾柜台营业,故而一律不计入工作时间。
想拿到正常的工资,得有正常的值岗率,以确保顾客临门时,柜台始终有人接待,不至于漏单。可是一天只有24小时,排队一两个小时,出报告最快要六小时,这么一来一去,岂不是白瞎了大半天的班?碰到敲骨吸髓的老板,也得发挥主观能动性,见招拆招。为此最底层的导购员们,自发搞起了轮值协作,用奇变偶不变的排班策略应对。
第一组早上五六点起床,比开业时间提早三小时,赶到附近的社区医院检测点,排队做核酸。凭着下午四点到手的阴性报告,去值当日的晚班,以及第二天的日班。直到第二天下午四点前,这份核酸报告依然有效,时限一到,就在商场检测点补测。而第二组接班轮值的人,头一日傍晚后,就在商场排队检测,第二天早上拿报告,可依法使用24小时。等第三天一早,再和第一组轮换,改去社区医院做核酸……
去社区医院测核酸需要自费,但能让阴性报告时效无缝衔接,攒出全勤记录。相熟的店员交替轮岗,在两个检测点之间,来回打时间差,均摊额外的通勤支出。不唯弟妹,整个商场的柜台销售人员,都加入了轮值大军。帮同事好友排队占位,甚至并不拘于所在楼层,卖衣服的,卖箱包的,卖家具的……靠脸熟也能彼此结对。务必要团结一心,把做核酸与等待报告的窗口期,统统折叠起来,让品牌商们变相降薪的阴谋破产。
论及这些人的收入,到不了交个税的门槛,以本市人均衡量,实属拖后腿的类群。往日成为门店单周、月度销售冠军,奖励不过是100—300元,工作时段接个电话,却要罚掉30元。然而只要商场还允许营业,几乎没人借疫情歇菜摸鱼。哪怕站一天柜台,实际连一个买单的顾客也没有,光为拿到基本工资和连续的社保缴金,也是挖空心思了。
对于弟妹的巴结劲,还在念中学的侄子,颇觉不以为然:“你老板才给多少钱,每天检测核酸倒快占掉一半了,上这种班做啥啦?明摆送上门给人欺负,干脆请假休息几天好了。”
弟妹翻个大白眼:“我不上班,你给我发钱啊?真要想争这口气,你就把书念念好,不要让我大半夜回家,还看见你在打游戏,又生出一肚皮气!”
此类母子对话,本心是为对方好,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一旦有人发了调头,后续多半会陷入骂骂咧咧的死循环,需要旁人适时打岔。作为曾经的奋斗逼,资深的游戏迷,他俩的想法,我全能理解,真的理解。只不过插科打诨,并非总能管用。要知道这回主导话题走向的,是蓬勃发展的疫情,控场权不在任何人手里,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3月7日,确诊病例出现在附近的菜场——到我家所在的社区,只隔一个街坊的距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