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摄影】2013年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得奖及推荐作品赏析 I

标签:
野生动物摄影bbc旅游 |
分类: 野生动物摄影 |
时间飞逝,又是一年。转眼2013年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也揭晓了,今年的作品继续着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野生动物摄影水平,可谓是张张惊艳,令人叫好。和前几年一样,我继续来翻译整理这些得奖照片,同时加上一些个人见解,希望我们都能够透过照片看故事,让更多人对于野生动物摄影有所了解,进而关注自然生态。不过我整理翻译这些内容加上评论也不容易,这一篇就7000多个字,都是一个个打出来的,所以转载麻烦注明出处。感谢!
简单介绍一下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Veolia Environnement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这赛事就好像国际野生动物摄影界的奥斯卡,最顶级,参赛水平,参赛人数。我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老师就曾经凭借精彩的金丝猴照片获得过BBC濒危动物组冠军,也是在BBC大赛上获奖的第一个中国人。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的众多参赛类别,包括全场摄影师大奖、年轻摄影师大奖、Eric Hosking年轻摄影师组照、濒危动物、动物纪实摄影师、鸟类行为、哺乳动物行为、其它动物行为、水下世界、动物肖像、植物王国、城郊野生动物、自然风光、动物在其环境中、黑白动物世界、创意动物影像以及三个年龄段的年轻摄影师组别等。
今天先分析第一部分。首先来的当然是全场大奖,今年夺得全场大奖的是南非摄影师Greg du Toit ,这也是一位资深老牌摄影师,好多次看到他的名字。从他第一次拿相机开始,非洲象就一直是他拍摄的主要对象。他说,多年以来,他一直想要创造拍摄出能够反映非洲象特别激情能量,以及他所感知到的象群意识状态的非洲象照片。这张照片他做到了,拍摄于博兹瓦纳北Tuli自然保护区的水池边,足够靠近象群。当时他的位置很好,在水池边用一个废弃的集装箱伪装作为掩体,躲在里面,不被象群发现,以获得足够靠近的距离和无人可比的水平面拍摄角度。他使用了1/30秒的慢门速度,把象群的移动变成了虚实结合的画面,远处的相对静止清晰,前景移动的大象在慢门和闪光灯的配合下显示出了动感效果,也有被凝固的细节画面,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儒雅庞然大物的鬼魅一面”;使用了16-35mm的广角镜头拍摄到大场面,更多的大象,尤其是前景经过大象;使用了F22的超小光圈,使得景深极深,几乎画面中的所有大象都在景深范围内。本来他期待象群会在黎明前抵达水池,但是没有想到它们在日出后才抵达。为了获得凌晨弱光线的效果,摄影师加上了偏振镜,并把白平衡设置在冷色调。拍摄过程中闯入画面的小象成为了最大的亮点,当时这个小象几乎都碰到了摄影师的掩体。
这张照片有很多可以讲的地方,首先是专注,他这么多年拍摄大象,对于大象的了解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这也是拍好一个动物的关键所在,也是孜孜不倦投入的结果。当然不可否认他生活在南非,拍摄非洲动物自然是得天独厚。其次是拍摄创意,如今BBC也好,NBP也好,这些野生动物摄影比赛的尖端赛事已经发展到了令人乍舌的高度,没有好的拍摄创意,几乎没有可能得奖。比如这个使用掩体进距离靠近拍摄非洲象,不仅角度新颖,而且也显示了摄影师的投入和勇气,要知道这可是非常危险的。再者,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镜头说明好的野生动物摄影照片不是光用大炮就可以拍得出的,靠近动物,认识了解动物很重要,16-35的常规广角镜头拿到了BBC全场大奖啊!拍摄参数可以说经典,前面分析过,小光圈创造深景深,慢门速度结合闪光灯,凝固画面有动感效果。最绝的还是使用冷色调的白平衡,创造出了凌晨夜间的效果,不再有白天众人皆知的感觉,而是营造出了大象未知一面的气氛,庞然大物的鬼魅一面。
摄影器材:Nikon D3s + 16-35mm f4镜头 + 偏振镜 + Nikon SB-900闪光灯+ SC28遥控器
拍摄参数:ISO 800,F22,1/30秒
怎么样?不服不行吧?我们这些摄影师先需要学习的是技术层面,再是创意层面,最后是专注投入,可能顺序不一定如此,但是一张成功的照片以上三点缺一不可。努力啊!
再来这张,也是全场大奖,不过是年轻摄影师组别的,来自印度的14岁年轻摄影师Udayan Rao
Pawar拍摄的印度鳄鱼。有一天晚上他在昌巴尔河Chambal
River河边扎营,而这条河边就有印度大鳄鱼的巢穴,有两个群体,每一个都有超过100条新孵化而出的小鳄鱼。说到这大鳄鱼或者昌巴尔河,我查了一下资料,这条河流因为人类活动关系,水土流失严重,前几年就有几百条大鳄鱼死亡的案例,而大鳄鱼也是濒危物种,曾经在印度大陆的河流里都可以看到它们,而如今只有不到200条左右的成年鳄鱼生活在2%的土地上。这条昌巴尔河就是这些鳄鱼最后的栖息地,而尽管如此,依旧受到环境影响巨大,尤其是非法开采沙石以及捕鱼,使得鳄鱼生存境遇堪忧。当天凌晨日出前,小摄影师悄悄来到河边岩石后躲起来拍摄,当时距离鳄鱼和小鳄鱼距离很近,甚至都可以听到小鳄鱼的咕咕声。不久一条母鳄鱼浮出水面来到岸边,检查孩子们的情况,这些刚孵化出来的小鳄鱼纷纷聚集过来,爬到了母鳄鱼的头上,也许这会使得小鳄鱼们感觉安全。这条母鳄鱼是整个鳄鱼群的首领,是来照看整个小鳄鱼孵化情况的,相当于托儿所阿姨。从拍摄器材来看,很普通入门的Canon
550D以及大白,所以不要迷信器材,好的器材并不能保证一张好的照片。从参数来看,摄影师也很合理的配置,略为牺牲ISO,确保足够的景深效果和快门速度,很理想的参数设置。小孩子,才不到14岁啊,了不起啊!
拍摄器材:Canon EOS 550D + 100-400mm
拍摄参数:ISO 1600,F13,1/400秒
继续,接下来说动物肖像类组别,这个组别的冠军就是得大奖的象群,所以说大家对于动物肖像的理解需要更深一步的理解,不是头像,而是能够反映动物肖像的,我记得去年的动物肖像组别也不是动物大头照,所以别以为用长焦镜头拍摄动物大头照就可以投动物肖像组别,你看别人用16-35mm也获得动物肖像大奖。
来说动物肖像亚军,并列两个,一个是来自爱尔兰摄影师Peter
Delaney拍摄的秃鹫肖像。当时正值正午时分,摄影师来到了南非Kgalagadi
Transfrontier公园的水塘边,看到一大群白背肉垂秃鹫正围绕着一具大羚羊的尸骨,争夺残存的碎肉。如果有去过非洲目睹动物尸体和秃鹫争食的话,就会理解摄影师当时的感受“被两个现实所震撼,一个是扑面而来的恶臭,一个是密密麻麻的苍蝇”。然而对于秃鹫这种食腐动物来说,这可是何等美妙的大餐,不容错过,所以一番争斗在所难免。这个秃鹫在争夺中暂时退出,但是聚精会神,攒足体力准备再次加入战斗。周边尘土飞扬,秃鹫翅膀展开,头部弯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就是对秃鹫弱肉强食形态最好的体现。秃鹫我们去过非洲的人都拍摄过,但是能够拍到尘土飞扬下伺机进攻的很少,因为打斗的时候,往往我们都关注着打斗的焦点,很少会去看边上的秃鹫。画面简约干净,动物形象逼真,眼神尤其到位,加上很好的故事解说,亚军。
拍摄器材:Nikon D2Xs + 200-400mm f4 +1.4增距镜
拍摄参数:ISO 400,F9,1/1250秒
接下来是动物肖像组别的并列亚军,来自南非的摄影师Hannes Lochner所拍摄的狮子肖像,名字叫做好奇的大猫。Hannes在过去五年中一直在完善这自己无线遥控拍摄的技术,以获得非洲霸主狮子的近距离肖像照片,尤其是晚上的。在卡拉哈里沙漠的Kgalagadi Transfrontier公园(之前拍摄秃鹫的也是这个公园),他在一处水塘附近悄悄设置了照相机,以免被狮子发现,否则的话,好奇的狮子会把玩照相机或者叼走。那天晚上,他蹲守在车里,太阳落山,天空展现出神奇的色彩,这就是很经典的卡拉哈里沙漠的色彩。一个狮群来到了水塘边,摄影师开始用遥控相机记录狮群,其中一只尚未成年的小狮子很好奇的来到了镜头前。这个愣头青盯着镜头一阵猛看,并上前开始嗅相机的气味。因为相机的设置都是全手动的,所以他必须重新设置,因为之前没有料到小狮子会如此靠近。庆幸的是参数调整顺利,并捕捉到了狮子好奇的一面和有趣的眼神。可以看到,又是一张用超广角镜头拍摄的动物肖像照片获得了亚军,当然这个摄影师用的是遥控拍摄技术。特殊的角度获得了特殊的影像,不仅展现了狮子独特的观察角度,也捕捉到了夜间狮子们外出捕猎,尤其是小狮子对于陌生物体好奇的一面。
另外从这几张照片可以找到一些共性,也就是评委对于动物肖像组别的理解,比如动物肖像要是平时不常见的动物肖像,像之前的夜晚的象群,夜晚的狮子,准备加入战斗的秃鹫;第二点独特的角度,都是超低角度拍摄,以动物的视角观察动物;还有都有一些拍摄创意,比如白平衡调整之类。
拍摄器材:Nikon D3 + 16-35mm f4镜头+ Nikon R1C1 strobe + Pocket Wizard XX00 wireless remote
拍摄参数:ISO 3200,F16,1/60秒
继续动物肖像组别的推荐作品,其实这张照片我个人非常喜欢,来自于美国摄影师Douglas Seifert
在红海拍摄的儒艮。在儒艮前面游的小鱼好像叫做金魔鬼鱼juvenile golden
trevallies。一眼看去,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对旅途伙伴,事实上也是如此,小鱼借助身后庞大的儒艮作为挡箭牌,避免一些猎食鱼类的骚扰,同时可以吃到儒艮行进中海地翻起的浮游生物和小鱼之类。而儒艮相对来说就很安静,很容易靠近,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它们的近亲Steller海牛就是因为人类疯狂猎杀在18世纪灭绝的。如今虽然没有了猎杀,但是因为它们主要食物是海地水草,而有水草的栖息地日渐减少,加上海中很有可能会碰到渔船或者渔网,所以儒艮的生存环境依然堪忧。虽然看上去儒艮动作缓慢,但是要拍摄到这样一张儒艮的肖像照片也不容易,需要摄影师全副武装潜入水中,并提前到达它经过的地方,不能让潜水设备发出的气泡惊吓到这个动物,然后设置好相机拍摄。能够拍到如此宁静的画面,而且很有趣味的加入了前者小鱼的原素,画面简洁,色彩对比强烈,而且儒艮的肖像相对来说更难拍摄到,更少被人知晓。所以这张照片很成功,我个人也很喜欢。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16-35mm f2.8镜头+ Seacam housing + 2个 INON z-220 strobes
拍摄参数:ISO 640,F11,1/200秒.
再来一张动物肖像推荐作品,是卢森堡摄影师Marc Steichen拍摄的獾。在过去5年中的五月和六月,摄影师都会去卢森堡附近一处獾的洞穴拍摄它们。今年夏天一个晚上,第一只獾离开洞穴出来探索,当时光线变化很快,而日落前的光影效果正是他所追求的。于是他拍摄到了这第一个獾,然后使用两次曝光,第一次对焦獾,拍摄主题,第二次脱焦拍摄环境光,制造朦胧的效果。就如摄影师所起的题目,这就像是獾的梦境。看来多次曝光作品也是在这里被接受的,本来我还以为是折返头的效果。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I + 300mm f2.8 + Meyer Gorlitz Trioplan 100mm
拍摄参数:ISO 400, F2.8,1/250秒,相机内多次曝光合成
最后一张动物肖像类别的推荐作品,来自波兰摄影师Łukasz Bożycki 所拍摄的蟾蜍。每年春季在他家乡华沙的一处水塘里总能看到很多交配的青蛙和不少蟾蜍。3月份的一天,他来到水塘里近距离拍摄这些两栖动物,他让自己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深达到他的胸口,水温冰冷,他依旧在里面保持安静状态,以确保周围的这些敏感的两栖动物可以适应他的存在。就像他自己所说,希望找到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这些两栖动物的肖像,于是在水平面拍摄就是一个他觉得很不错的角度和创意。除了对焦在蟾蜍的眼睛上展现出其肖像以外,更重要的是环境的渲染,太阳落下去瞬间金色的池塘和水面的反光,同时使用闪光灯将蟾蜍细节体现出来,尤其是蟾蜍的眼神光。从器材上来看,再次证明很一般的器材也完全可以拍摄出得奖照片,这个D80和70-300,算是准专业级别,却在摄影师的操作控制下,获得了不错的影像。参数上来看,ISO 100确保了细腻的画面质感,F9确保一定景深效果,能在水里保持1/100s左右的快门速度也算是基本功扎实。再说到动物肖像,一般来说蟾蜍很多人拍摄,大部分就是拍摄整体,很少有人聚焦它的眼睛,而且在水里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尝试或者说创意。
拍摄器材:Nikon D80 + 70-300mm f4.5-5.6
拍摄参数:ISO 100,F9,1/125秒,减2.3曝光
接下来要说的是另外一个组别,就是鸟类行为组别。每年BBC比赛里面都有动物行为组别,且分成哺乳动物行为、鸟类行为以及冷血动物行为等三组。先说鸟类。今年的冠军作品是来自于南非摄影师Isak Pretorius拍摄的小燕鸥。每年五月份,这些一直在海上漂泊的燕鸥来到塞舌尔的岛屿上寻找繁殖地,碰上了当地有名的长腿金圆网蛛。雌性长腿金圆网蛛可以长到手掌大小,擅长结网,不仅网可以达到直径1.5米,离地高6米,而且蛛丝坚韧,所以对付昆虫绰绰有余,甚至还可以抓到蝙蝠和小型鸟类为食。燕鸥经常会不小心闯入网中,即使它们得以挣脱,但蛛丝依旧会缠绕在翅膀上,使得它们飞行困难,最终筋疲力尽。照片里的这个燕鸥就已经被网丝折磨得很惨,即使人类出手援救,对于燕鸥来说,在岛上的危险依旧很多,包括腺果藤属植物、巨朱蕉等,燕鸥在这些树上筑巢的时候就容易粘上树的果实种子,一旦翅膀上粘物太多,就会无法飞行,最终死亡,很残酷。
老实说我对于这张照片不是很理解,粗粗一看还以为是蜘蛛行为,而不是鸟类行为,因为在画面里并没有鸟类的挣扎或者反应。即使要得奖,恐怕动物在其环境中更适合,而不是鸟类行为。不知道评委怎么想的。反正我不太理解喜欢。
拍摄器材:Canon EOS-1D Mark IV + 70-200mm f2.8 + Canon 580EX flash
拍摄参数:ISO 1600,F5.6,1/500秒,减1 档曝光
这张是鸟类行为亚军作品,果然是很惊艳,之前在BBC杂志上曾经看到过类似的照片,也和朋友们分享过这种拍摄技巧手法。这是英国摄影师Charlie Hamilton James拍摄的翠鸟。这张照片拍摄于摄影师住家附近的一条河流边,他从小就热衷于拍摄翠鸟照片,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用不同手法拍摄出绚丽翠鸟影像。这张照片花了他两天时间以及之前的很多准备工作。细细来看,首先他选用了24毫米的定焦镜头,表现不仅是翠鸟捕鱼成功回巢的线路,更把河流、巢穴整个环境展现出来,这就是生态摄影!而不是像我们国内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十几只大炮对着池塘里的篮子(篮子里面有他们买的小鱼,就等着翠鸟夫妻来光临),至少别人想到了不同的拍摄角度。其次他很好的预判了翠鸟回巢的路线,设置了相机位置,遥控拍摄,估计有一些伪装,以及闪光灯的设置;再其次在技术上完全体现了摄影师的拍摄想法,他使用慢门体现出翠鸟飞行的运动轨迹,同时用灯效果使得背景河岸呈现暗色调,这样翠鸟的运动轨迹更明显,而不容易没于环境色彩中,之后在曝光结束前引发两个闪光灯将最后翠鸟形态凝固在画面之上。整个设计巧妙精致感觉不像是在拍摄动物,而是像拍摄静物。其创意和准备工作值得学习,当然也希望他的拍摄没有惊扰到这对翠鸟。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24mm f1.4 + two Canon strobes + one 2.5kw blonde light
拍摄参数:ISO 400,F11,1/6秒
接下来是鸟类行为组别的推荐作品,第一张是来自挪威摄影师Pål Hermansen拍摄的雀鹰捕捉松鸦的瞬间精彩照片。要抓松鸦可不容易,这厮吃东西的时候两眼警惕四周,一旦风吹草动就会发出杀猪般的警报声。所以当一对雀鹰盘旋在他的掩体边准备捕捉这只松鸦的时候,他并不看好。一开始几下的确失败,雀鹰父母带着小朋友来练手来的。因为速度太快,飞行攻击轨迹不好掌握,摄影师也错过了一些拍摄。不过他最终还是捕捉到了这一张成功的作品,雀鹰的攻击直扑要害,利爪直刺对方,眼神坚定无比,一副猎手成功姿态,而再看松鸦,始料未及,张大鸟喙呼喊也无济于事。画面中一强一弱分明,表情到位,捕捉的瞬间堪称完美,且背景开阔间接,色调柔和,看似田园风光般的画面,却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法则。这就是大自然。从参数上可以看到正如摄影师所说,他之前好几次拍摄未果,所以干脆把ISO开到2500,光圈最大,确保1/3200秒的极速快门速度,凝固这进攻的瞬间。也可见5DIII在高速连拍以及高ISO方面还是的确很不错的。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I + 300mm
拍摄参数:ISO 2500,F2.8,1/3200秒
鸟类行为推荐作品第二张,来自英国摄影师Steve Race所拍摄的北方塘鹅。这是一种崇尚一夫一妻忠贞爱情的鸟类,每年回到同一个巢穴繁殖下一代。在约克夏海岸的Bempton悬崖处有壮观的海鸟栖息地,Steve每年都来这里拍摄塘鹅。很多次他看到雄性塘鹅给雌性爱情定情之物,比如羽毛或者一撮草等,但是这一次看到的是雄性“准备了项链”,红色剪秋罗属植物 ,环形的套在雌性颈部,、真得好似戴上漂亮的项链。塘鹅是很漂亮优雅的鸟类,但是因为羽色雪白,很难拍摄,但是摄影师把握的很好,恰到好处的曝光,柔和的背景颜色,加上“项链”色彩的点缀,整个画面非常的温馨和谐且浪漫,很好的反应了动物情感。
拍摄器材:Canon EOS-1D Mark III + 500mm f4
拍摄参数:ISO 400,F6.3,1/800秒
鸟类行为推荐第三张,来自匈牙利摄影师Ritzel Zoltán拍摄的山雀。在他居住地附近,也就是匈牙利南部Börzsöny地区,有一些种植向日葵的农田,每年冬季总有一些向日葵没有被收割完,在田地边上留下,吸引了不少山雀来觅食。摄影师决定用一个非常规的拍摄手法来记录,于是他选用了广角镜头,同时设置好拍摄点,使用遥控拍摄,这样就可以拍到自然的山雀觅食状态。他一连拍摄了好几天,因为很难把握取景以及山雀进入画面的瞬间,当然也需要一些运气,最后他获得了这张照片。画面中逆光拍摄是很大一个看点,无论是逆光拍摄金色的向日葵,还是山雀羽毛展现的纹理,都非常出彩,而且的确是很新颖的角度。这一瞬间山雀正好取食到一粒葵花籽,虽然鸟的头部影像不显著,但是也足够交待了动物的行为和觅食环境。我觉得能够以低角度拍摄,选择逆光位置设置相机,且镜头选择和参数选择都是为了交待环境,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拍摄器材:Canon EOS 7D + 18-22mm f3.5 + 机内闪光灯+ Canon G11无线遥控
拍摄参数:ISO 100,F14,1/250秒
鸟类行为推荐第四张,来自俄罗斯摄影师Alexey Bezrukov拍摄的白尾金海雕。每年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壮观的大迁徙景象,那就是三文鱼迁徙。上百万从太平洋聚集而来的三文鱼,逆流而上沿着河流游到堪察加保护区南部的低势水域繁殖,而之后它们的生命也在Kuril湖结束。如此三文鱼的盛宴自然吸引来了众多捕食者,包括棕熊和照片中的白尾金海雕。他说这些海雕看上去很有餐桌礼仪,从来不会争夺吵闹,而是乐于分享食物,可能是因为这里食物太丰盛的关系。他为了拍摄到好角度的照片,同样也是使用了广角镜头设置遥控拍摄的手法,在没有打扰海雕的情况下,获得了低角度近距离的画面。前景交待盛宴的事实,前面的海雕眼神敏锐,之后还有一只海雕飞近,前后景层次分明,很精采,符合他所设定的主题“盛宴”。说到这里,以上已经有很多使用广角镜头依靠掩体或者遥控拍摄得奖推荐的作品,看来随着数码技术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摄影师进入这一行业,常规的大炮拍摄作品已经很难再获得评委的认可。
拍摄器材:Nikon D3X + 16-35mm f4 + Nikon SB-900 speedlight; Pixel Oppilas wireless shutter remote; Manfrotto 190 tripod
拍摄参数:ISO 100,F22,1/200秒,-1 e/v
鸟类行为组别最后一张推荐作品,来自以色列摄影师Yossi Eshbol拍摄的鹈鹕。每年秋季,成千上万的白鹈鹕从欧洲迁徙前往非洲,而中途在以色列休整,其中在以色列北部的Ma’ayan Zvi的鱼塘就是它们途中一个最喜欢的休息站,也是捕鱼点。一般迁徙队伍在这里待上几天就走,但是这次5千只鹈鹕待了整整一个月,也使得当地渔民非常懊恼,很多养殖的好鱼被吃掉,因此鱼塘保卫总是想办法把它们赶走。当那天摄影师前往的时候,所有的鹈鹕都聚集在水塘边,于是他想用很深的景深和快门速度把所见到的鹈鹕方阵记录下来。正巧一边渔民赶来准备赶鸟,鹈鹕聚集的更密集,朝着一个方向,准备起飞,这一瞬间他拍摄下了这张密集程度很高的鹈鹕影像。很有喜感,也有可能会引起密集恐惧症,不过这种大自然中难得一见的鸟类迁徙以及聚集场景往往可以带来不错的效果。
拍摄器材:Nikon D3 + 600mm
拍摄参数:ISO 640,F18,1/2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