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bbcveoliaenvironnementwildlifephotographer野生动物摄影休闲 |
分类: 野生动物摄影 |
前几周陆续分析了2011年BBC野生动物摄影比赛的全场摄影师大奖、年轻摄影师大奖、Eric Hosking年轻摄影师组照大奖、濒危动物、鸟类行为、哺乳动物行为、其它动物行为、水下动物世界,以及动物肖像组别。今天再来两个组别,分别是“城郊野生动物”和“植物王国”。顺便说一句,2012年的BBC野生动物摄影比赛也已经开始招募报名参加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www.nhm.ac.uk看看。
今天首先讲一个组别叫作“城郊野生动物”,这个组别主要希望展现出与人类生活环境有些联系,有些交集的那些野生动物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所以在选题和画面表现方面都要考虑到人类社会元素的融入,那些能够将人类元素和野生动物生存结合较好的,且能够表现一定想法(比如和谐相处,比如生存空间冲突等)的往往可以获得成功。
第一张就是今年城郊野生动物组别的冠军作品,来自美国摄影师Alexander Badyaev拍摄的房屋窗口外蝙蝠准备进食蛾子的瞬间。他提到每年夏末比较暖和的夜晚,柳毒蛾总会在蒙大拿州他的房屋窗户上扑腾,这些趋光性的昆虫是上世纪20年代通过木材运输从欧洲传入北美,每年8月份出现几天时间。这吸引了长腿鼠蝙蝠的注意力,平时这些蝙蝠吃吃蚊子和飞蛾,这段时间有了柳毒蛾美事,自然不会错过。当时摄影师观察到蝙蝠常会来窗口吃蛾子的行为之后就守候拍摄,不过并不容易,因为室内灯光比较明亮,需要一定调整布置,使得光比自然,而且因为拍摄时间都是晚上,所以对于捕捉蝙蝠动作也有很高要求。最后摄影师还加入了自己儿子的元素,使得画面故事性和内容增强很多。
整体画面很唯美,有点油画的感觉,室内暖色调的光源和室外冷色调的闪光灯布置选择很恰当,在构图方面很出色,一边是右上角飞入镜头的蝙蝠,目标直指窗框上的蛾子,一边是左下角的孩子,眼神很好奇地看着这一幕自然界的动物行为。虽然这也算是一场猎杀,但是现场感觉很温馨,很舒服。这就是摄影师对于拍摄画面的预判能力和构图设计能力的强大。
拍摄器材:Canon EOS-1D Mark IV+ EF 24-105mm镜头+遥控闪光灯;拍摄参数:1/200秒F14,ISO 320
下面一张是城郊野生动物的亚军作品,来自德国/南非摄影师Thomas Peter Peschak 拍摄的窗口看出去的画面,是在南非的一处名叫Malgas的岛屿,在西海岸国家公园里面,曾经在十九世纪是矿区,如今就是海鸟的世界。整个岛上都是海鸟的粪便,多到可以作为化肥卖到南非国家各地,可见这里鸟类之多。摄影师从一处废弃的房屋窗口往外拍摄,其中有两片玻璃已经没有了,正好透过去拍摄到密密麻麻的好望角塘鹅,而正好一只野鸽子出现在画面右上角的玻璃窗之外,形成剪影效果。左右上下对比,虚实对比,很巧妙。这幅作品里面虽然没有明显的人为元素,但是本身的窗框玻璃就是最基本的人类元素,也使得画面很简洁。我觉得如果玻璃上再有一些涂鸦或者标识就更好了。
拍摄器材:Nikon D700 + 70-200mm f2.8;拍摄参数:1/1000秒,F16,ISO 320
下面一张推荐作品,是意大利摄影师Emanuele Biggi拍摄的摩尔壁虎。当时他在意大利的Cinque Terre国家公园里的Riomaggiore村落,想拍摄一张当地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照片。他在晚上寻找了很久,终于在村落一角石块上找到了这一只摩尔壁虎。他设置好三脚架和闪光灯,小心的构图之后拍摄下了这一张很安静温馨的画面。曝光时间2秒钟,可见这壁虎真是一动不动。因为有了三脚架,所以光圈可以较小,体现出景深内容,背景是村落的一些彩色房子和渔船,前景位置壁虎好奇的伸出脑袋,正在等待食物。他解释说,很多人认为摩尔壁虎很难看,而且有害,其实不然,壁虎是人类的朋友,每天晚上都捕捉很多昆虫,包括蚊子。这张照片很眼熟,之前有一张得奖的片子非常类似。
拍摄器材:Nikon D3S + Sigma 15mm F2.8;拍摄参数:F10,2秒,ISO 400
下面一张推荐作品,是加拿大摄影师Martin Cooper拍摄的铁轨上的郊狼。这是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处铁轨,也是摄影师最喜欢拍摄捕捉野生动物足迹的蹲点。当时是十月份秋季的一个清晨,摄影师正在等待捕捉海狸出现的场景,突然一只郊狼出现在了视野中。这只狼也算起的早的,来到铁轨这里觅食,不停的在空中嗅探,寻找那些小型啮齿类动物的味道足迹。摄影师于是小心的挪到铁轨上,以很低的拍摄位置捕捉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构图很有意思,两侧铁轨交接到画面中心,也就是郊狼,很好的视觉引导,背景是破晓的天空,比较亮,所以拍摄剪影效果不错,加上拍摄位置很低,所以动物形象效果很好,剪影也很完整。最主要的我觉得这幅作品很有寓意,两侧的铁轨和电线杆很有压迫感,令人不禁联想到郊狼的生存环境之困难和狭小,但是郊狼还是望向天空,很有精神,不屈不挠。对于动物来说,现在它们的生存环境栖息地大量减少是没有办法的,它们也没有可能来报复人类,关键是我们要自觉认识到如果很多动物都灭绝了,在我们这一代灭绝了,那我们下一代会怎么看我们,而且整个生态会不会因此崩溃?
拍摄器材:Nikon D300 + Sigma 120-400mm f4.5-5.6;拍摄参数:F7.1,1/1250秒,ISO 200
下面一组是植物王国主题,这张是冠军作品,来自德国摄影师Sandra Bartocha 的雪花莲。摄影师说每年雪花莲出现的时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气温也开始上升。她找到了这一株在水边的雪花莲,在清晨拍摄,正好背景的水中有着初升的太阳,金色而柔和的光线。她同时利用周边一些草环境拍摄出朦胧的效果。不过最特别的是她用了Nikon相机里面自带的多重曝光合成技术,拍了两张,一张是正常对焦清晰的,另一张是脱焦的,两张合成使得画面更朦胧,好像梦境一般,更体现出了雪花莲的神奇特色。不过我不清楚现在BBC允许多重曝光合成的么?
拍摄器材:Nikon D700 + Meier Görlitz Trioplan 100mm f2.8 lens;拍摄参数:F2.8,1/50秒,ISO 200
亚军作品是西班牙摄影师Daniel Jara拍摄的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的一片树林。当时整天都在下雪,他在一天徒步后发现了这一处在冰川附近的亚南极树林,这些是地球最南端所生长的树林,他立刻被其丰富的色彩和树木纹理所吸引,本身灰色的树干和秋天色彩的树叶形成强烈的对比,于是他架好三脚架拍摄了这张大雪中的树林,因为风雪很大,所以1/10秒的快门速度使得雪花形成了白色斜线条,与树干和色彩也是一种对比。他使用偏振镜减少环境对于光线的反光,使得色彩更艳丽。这里顺便提到拍摄雨雪,一般1/3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都可以产生线条感的效果。
拍摄器材:Nikon D300 + 70-200mm f2.8 lens,偏振镜;拍摄参数:F16,1/10 秒,曝光补偿-1.0 e/v,ISO 200
下面一张特别推荐作品是英国摄影师David Maitland拍摄的罂粟花。这是在摄影师家附近一处停车场拍摄的,那里随意生长着一堆罂粟花。摄影师对于拍摄这种美丽的花朵有着强烈的喜好,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去每天察看,他希望能够拍摄到简单而又美丽的画面。有一天终于给他捕捉到这个画面,低角度拍摄,天空为背景,大部分都是已经凋谢了的罂粟花,一根根细细的茎杆和小小的已经凋谢的花蕾就像箭一般往上伸展,中间零星点缀着几朵盛开的罂粟花,异常亮眼,而且因为逆光拍摄关系,花瓣色彩和质感非常好。这就是典型的利用大自然线条形态和色彩对比所组成的优秀作品。摄影师后面还加了一句,当他拍完以后,没几天这片区域就被处理了,也就是说这里不再有罂粟花。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70-200mm f2.8;拍摄参数:F11,1/160秒,ISO 50。
下面这张推荐作品是美国摄影师Bob Keller拍摄的俄勒冈州树林。当时冬天,他穿过一片红桤树林,拍摄了这一张。他使用9:4宽幅比例,相当于两张照片接片,这样更可以宽广的展现出树木林立的感觉。眼前每一棵树都细长条,但表面颜色和树皮都不一样,有些像是马赛克包裹,而有些树皮全部脱落,露出了红色的木心。拍摄类似树木形态环境的,最好就是这样阴天,没有斑驳光影,最好雨过之后,空气透度高,色彩看上去更润。而且摄影师拍摄并没有使用广角,否则边角变形会破坏树木向上的形态。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24-70mm f2.8;拍摄参数:F13,1/2秒,曝光补偿(-0.3 e/v),ISO 200
最后一张植物王国推荐作品,是德国摄影师Sandra Bartocha拍摄的意大利南部的兰花。据说在那里生活着超过69种不同的兰花品种,非常出名。摄影师总是一早一晚利用好的光线拍摄精彩的兰花照片。她发现了这一棵在小判草和兔尾草里面的兰花,于是构图背景光线阳光暖色调,利用相机的多重曝光,一张对焦,一张脱焦,合成朦胧效果,和之前那张冠军作品雪花莲效果一样。看来今年植物王国投稿作品比较少,不算是很精彩,所以她的两幅类似作品都入选。不过还是值得鼓励学习。
拍摄器材:Nikon D200 + 105mm f2.8
lens;拍摄参数:F3.3,1/250秒,ISO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