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关于讨价还价博弈的数学模型

标签:
周公实验杂谈 |
分类: 书稿 |
1.6
鲁宾斯坦1982年关于讨价还价模型论文的发表,应该说是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的主要思想来自于斯塔尔(Stahl)更早的在1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尽管如此,鲁宾斯坦对无限次讨价还价问题的成功分析,还是大大推进了讨价还价博弈理论的进展。
斯塔尔—鲁宾斯坦模型的基本情形是,
假如两个人要分一块蛋糕,
博弈者1
将分得蛋糕的x
份额(x ≥0) ,
博弈者2
将得到1 - x
的份额(1 -
x≥0)。在此安排下,
按照鲁宾斯坦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两个博弈者进行轮流出价。首先,
博弈者1
提出一个划分方法(x , 1 - x)
,
博弈者2
可以接受或拒绝这个提议,
如果他接受了,
则博弈结束,
他们按照这种划分去切割蛋糕;
如果博弈者2
拒绝这个提议,
那么他会提出一个划分方法(y , 1 - y)
,
博弈者1
可以接受或者拒绝,
博弈过程将按这个方式持续进行下去,
直到他们达成方法(x , 1 - x)
,
博弈者2可以接受或拒绝这个提议,
如果他接受了,
则博弈结束,
他们按照这种划分去切割蛋糕;
如果博弈者2拒绝这个提议,
那么他会提出一个划分方法(y , 1 - y)
,
博弈者1可以接受或者拒绝,
博弈过程将按这个方式持续进行下去,
直到他们达成一个协议。若他们最终没有达成协议,那么他们什么也得不到。假设这些博弈者没有耐心,每当协议拖延时,他们的得以后又一个折扣(贴现),博弈者的贴现因子由http://s9/middle/53757beft835c87347e28&690
。很显然,这一结果是不对称的,因为不同的博弈者有不同的贴现率,并且博弈者会有先行者优势。沿着这一思路,鲁宾斯坦1982年进一步发现,如果假定http://s4/middle/53757beft835c9355d303&690
然而,这样的博弈安排中仍然会有先行者优势。现在,假设通过缩短相继的讨价还价回合中的时间间隔,使讨价还价过程加速。当每一期的时间长度变得无限小,先行者有时就会消失。例如,以http://s3/middle/53757beft835cb59f8d82&690
不难看出,讨价还价最理想的结果是:蛋糕分为两半,每个人1/2。但是,由于时间贴现因子的存在,整个蛋糕可能会因为迟迟达不成协议而缩小,整个蛋糕变为1/2或者更小,甚至为0;双方各自1/2;或者在任意时间各自获取1/2(哪怕当时蛋糕再小),这种可能性很大程度存在,实际上是蛋糕再好,双方谁也得不到。“在轮流出价的博弈中,如果参与人不想接受任一特定出价,而是相反,想给出一个还价,则她有自由这么做,但这必然招致一个‘成本’:就是她等待时间的单位成本。她的贴现率越小,这一成本就越小。这就是为什么相对更有耐心的参与人会有更强的讨价还价力。”③
参考资料:③讨价还价理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