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和“丫头”的称呼由来
中国人都知道,在汉语里“小子”代表的是男孩,“丫头”代表的是女孩,但男孩为什么就叫小子?女孩为什么就叫丫头?
我查了许多词典,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有一天,忽然听到一个文字笑话,“一僧一尼,一斋一齐,要问区别,就在咔吧裆里。”我当时正吃着饭,一口饭喷出。那会我其实并不知道繁体的斋和齐怎样写,只是感觉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幽默天才无其他民族可及,着实令人喷饭。
一翻字典,繁体的齋(斋)和齊(齐),令我哑然失笑。也另有所得,原来,男孩之所以叫“小子”,是因为“小”很像男性的生殖器。
象形出汉字,但反推一些汉字的形象会意并不一定成立,就比如,“小”字。官文里它和男性生殖器无任何关系。我私下揣摩,民间流传的说法可能和老师教书有关,教者无意,学者有心,这是再常有不过的事。于是,“小”字被联想了。至于这件说法又是从哪个朝代流行起来的呢?我怀疑秦代就有了,尤其是隶书,始于秦的隶书,“小”字中间的一竖没有勾,比较紧凑的写法就更逼真了。象形思维是汉字的基本造字准则,小子和男性生殖器的外观大体一致,由此,引申出来,小子代表男。由文字象形得来的说法,年代自然久远。
那么丫头呢?
据说古时侯的风俗,人们喜留发,将头发束起,打成发髻,用簪子一插,即可。你看那三国人物,常山赵子龙,发髻朝上;关羽,发髻藏在帽子里。当时男人女人大约都是这样的发型,但发髻的位置有所不同,男人的在头顶上,女人的则靠后,另外,成年女性和未成年女性也有所不同,未成年女性的发髻是两个,头顶或耳后一边一个,成年的女性是一个,再小的女孩可能就只梳两条朝天小辫,像个“丫”字。或许,丫头的名称就此流传开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很明显,十三、四岁的丫头也就是小姑娘了。
当然,我们要是有一部全国各地方言词典就好了,至少可以提供出某些说法的线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