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对美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1.扩大了美国大豆生产。由于补贴政策的刺激,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从1990年的2339万公顷增加到2004年的3044万公顷,年均增长率2%;产量从5242万吨增长到8549万吨,年均增长3.6%。由于美国国内大豆供需关系的变化,美国大豆价格急剧下降,从1996年的7.35美元/蒲式耳,下降到2001年的4.38美元/蒲式耳。2001年与1996年相比,平均每蒲式耳下跌2.97美元,下降幅度达40.4%。但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不减反增,从1997年的2833万公顷增长到2000年的3006万公顷(图1)。
值得关注的是,从1998年开始,美国大豆生产者的单位生产成本已经高于其单位收入,而且1998年至2001年美国大豆的单位收入不断下降,成本与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图2)。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对豆农的补贴,豆农从市场上获得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弥补其对大豆生产所投入的成本。从1999年9月到2001年8月,美国大豆生产者接受的市场价格比单位生产成本平均低30%。1998年到2002年,美国平均每公顷大豆累计的全部市场收入比累计全部生产成本低675美元。
显然,美国的巨额补贴维持并扩大了美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据美国环境工作组(EWG)计算,1998-2003年,美国为大豆种植者提供了121.4亿美元的贷款。其中,2001年美国大豆补贴额占大豆总产值的比例竟高达34.2%。如果没有补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应该保持到1997年的2833万公顷或者稍高保持到1998年的2915万公顷的水平上,而不是2001年的2998万公顷。美国大豆补贴至少增加了83万公顷的大豆种植面积。
图2
2.促进了美国大豆的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对大豆补贴措施的加强,美国大豆出口量迅速增长。1997-2001年期间,大豆出口量占生产量的比重维持在36%的水平,2004年美国大豆出口量达2844万吨,比1995年增加23.1%(图3)。
IATP(2004)的分析表明,1998-2003年,美国大豆的出口价格一直低于出口成本(表9)。其中,1999-2002年出口倾销程度[2]平均高达24%。可见,尽管美国大豆出口成本高于出口价格,出口无利可图,但由于补贴的作用,仍然能够保持美国大豆出口的稳步增长。
图3
表9
|
年份 |
农场生产成本 |
政府支持成本(PSE) |
运输与处理成本 |
出口成本 |
出口价格 |
倾销程度 |
|
(美元/蒲) |
(美元/蒲) |
(美元/蒲) |
(美元/蒲) |
(美元/蒲) |
% |
|
|
1998 |
5.76 |
0.15 |
0.54 |
6.45 |
6.37 |
|
|
1999 |
6.23 |
0.15 |
0.54 |
6.92 |
5.02 |
27.5 |
|
2000 |
6.20 |
0.15 |
0.54 |
6.89 |
5.26 |
23.7 |
|
2001 |
6.14 |
0.15 |
0.54 |
6.83 |
4.93 |
27.8 |
|
2002 |
5.80 |
0.19 |
0.54 |
6.53 |
5.48 |
16.1 |
|
2003 |
6.62 |
0.26 |
0.54 |
7.42 |
6.70 |
|
数据来源:IATP, 2004, United States Dumping on World Agricultural Markets, www.tradeobservatory.org
美国的大豆补贴不仅影响其国内生产,同时也压低了世界大豆价格,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农业部的统计资料表明,1998-2003年,由于大豆市场价格下跌,美国豆农普遍亏损,尤其是1999-2001年平均每蒲式耳亏损1.84美元,大豆价格比单位成本平均低30%(表10)。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豆农本应减少大豆种植面积,控制市场大豆供给,直到市场价格回升,能够弥补其生产成本为止[3]。
表10
|
|
价格 (美元/蒲式耳) |
单位成本 (美元/蒲式耳) |
价格-单位成本 (美元/蒲式耳) |
% |
|
1997 |
6.54 |
5.72 |
0.82 |
14.3 |
|
1998 |
5.19 |
5.76 |
-0.57 |
-9.9 |
|
1999 |
4.45 |
6.23 |
-1.78 |
-28.6 |
|
2000 |
4.45 |
6.2 |
-1.75 |
-28.2 |
|
2001 |
4.15 |
6.14 |
-1.99 |
-32.4 |
|
2002 |
5.2 |
5.8 |
-0.6 |
-10.3 |
|
2003 |
6.56 |
6.7 |
-0.14 |
-2.1 |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大豆成本与收益调查资料和美国农业统计年鉴(NASS)数据计算。
与此相反的是,由于美国政府为豆农提供了巨额补贴,因此美国农民不仅没有减少大豆种植,反而增加了大豆生产(表1和图1)。由于同期美国大豆生产占世界的50-55%,对世界市场具有决定性影响,加之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因此,美国国内大豆补贴所产生的大豆超额供给,对世界大豆价格形成打压作用,压低世界大豆价格(图4),影响了世界其他大豆生产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收入。
1.压低中国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中国自1996年全面放开大豆市场,大豆进口从1996年的111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023万吨,已超出国内生产的20%。其中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40%以上。由于美国大豆补贴压低了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压低国内大豆价格。图4表明,1998-2001年中国大豆价格不断下降,每吨批发价从1997年的3104元下降到2001年的2074元,下降幅度达33%。
图4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部,2004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大豆价格为全国粮食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价,国际市场价格为美国海湾离岸价。
2.影响大豆主产区农民增收。由于美国的巨额大豆补贴压低世界市场价格,通过进口链条传导到中国国内市场,直接影响中国农民增收。仍以1998-2001年为例,由于全球大豆价格低迷,导致中国大豆亩均纯收益呈下降趋势。1998年大豆亩均纯收益为64元,1999年下降到56元,2001年降到历史最低的33元(表11)。1998-2001年平均为51元,比1993-1997年下降59%。1999-2001年中国主产区大豆出售价格平均为1800元/吨,年均产量为1502万吨,美国大豆补贴每压低价格一个百分点,就会使中国豆农年收入减少2.7亿元。
表11
|
年份 |
成本 (元/亩) |
单产 (千克/亩) |
价格 (元/千克) |
收入 (元/亩) |
纯收益 (元/亩) |
|
1996 |
218.06 |
118.0 |
2.96 |
349.85 |
131.79 |
|
1997 |
229.72 |
117.7 |
3.01 |
353.66 |
123.94 |
|
1998 |
204.7 |
118.8 |
2.26 |
268.85 |
64.15 |
|
1999 |
180.85 |
119.3 |
1.99 |
236.84 |
55.99 |
|
2000 |
175.27 |
110.4 |
2.06 |
226.92 |
51.65 |
|
2001 |
176.97 |
108.3 |
1.94 |
209.63 |
32.66 |
数据来源:成本与价格资料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与收益资料汇编》,单产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
3.挤压中国国产大豆生产。受巨额补贴的美国大豆进口的激增已经严重挤压国产大豆市场空间。需要重视的是,随着沿海地区外资主导的大型加工厂逐步取代内地企业,对国产大豆的采购将进一步萎缩。
五、简要结论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为保护大豆生产者利益、提高大豆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了多种支持和保护政策。尤其是2002年农业法案生效以来,美国实施的市场营销贷款补贴、贷款差价补贴、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具有扭曲贸易影响的补贴政策,使美国政府对大豆生产的补贴呈增长趋势。按照OECD的估计,美国豆农生产1吨大豆得到的政府补贴,从90年代初期的15.2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9.1美元,大豆补贴率从6.5%增长到24%。美国对大豆的巨额补贴,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大豆生产,促进美国大豆对世界市场的倾销,而且打压了世界市场价格,严重影响那些不具备补贴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农民增收。实证分析表明,美国大豆补贴通过大豆进口链条传导到中国市场,打压中国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影响中国豆农收入,也挤压了中国国产大豆的市场空间。
1. IATP: United States Dumping on World Agricultural Markets, http://www.iatp.org/iatp/ publications.cfm?accountID=451&refID=26080.
2. USDA: The 1996 Federal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Reform Act.
3. USDA. The Farm Security and Rural Investment Act of 2002.
4. 毕井泉:《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粮食经济》2003年第8期。
5. 程国强:《粮食进口如何趋利避害》,《瞭望》2005年第16期。
6. 程国强:《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农业补贴环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29期。
7. 程国强:《美国2002年农业法的影响》,《WTO经济导刊》2002年创刊号。
8. 李平:《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支持力度》,《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