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农业在WTO后过渡期面临的新形势

(2006-12-09 23:47:00)
标签:

杂谈

加入WTO三年评估(原文发表于《了望周刊》2005年12月):   

中国农业在WTO后过渡期面临的新形势

 

从2005年起,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市场开放达到承诺最高水平,进入WTO“后过渡期”。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深刻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对此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后过渡期农业需要关注的新情况

一是农产品关税降至承诺的终点,即由加入WTO前2001年的23.2%,经过2002-2004三年削减后,降至2005年的15.35%。远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目前比我国低的国家只有4个:捷克12.2%、美国11.9%、新西兰7.3%、澳大利亚3.9%)。

二是自2004年起,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2005年之后将继续维持这样的高水平。如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食糖194.5万吨,棉花89.4万吨。除小麦继续保持90%的国营贸易比例外,其他农产品的国营贸易比例将逐步缩小。今年取消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6年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进口的关税配额管理,实行9%的单一关税管理。

三是各种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除尿素继续保持90%的国营贸易比例外,其他化肥的国营贸易比例将逐步缩小。并承诺于2005年起对外资开放农药、农膜的零售和批发业务,2007年起开放化肥零售和批发业务。

与此同时,我国自加入WTO起,就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并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约束在8.5%,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二、加入WTO三年来的影响

加入WTO三年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承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效应开始显现。我国农产品出口由2001年的159.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30.9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3.1%;农业竞争力在开放中得到提升,我国开始向农产品出口大国迈进;农业外资引进和国际农业合作取得新进展;全面清理修订农业法律法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我国农业在WTO过渡期实现稳定增长,国外具有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并没有如预期涌入国内市场,人们普遍担心农业将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也没有出现。综合来看,这是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政策措施,提高了农业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过渡期内的进口调控措施有效发挥了延迟和缓冲作用,国外质优价低农产品难以形成冲击。

第三,加入WTO影响的滞后效应,使国际竞争压力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在短期内没有表现出来。

第四,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在客观上缓解了进口压力。如2002年,由于世界粮食主产国受灾严重,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25-30%。而自1997年到2003年中期,我国粮价连续7年低迷,既影响农民增收,也在客观上避免了国外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三、农业在后过渡期面临的挑战

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农业将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上述一些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尤其是,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挑战是长期的,在后过渡期将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增大。从2005年开始,我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将达2216万吨,占商品量的15%。按我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豆),则粮食进口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相当于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9%(这还不包括大豆进口,2004年进口达2023万吨)。如果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是将超出我国1996年提出的95%粮食自给率目标。二是在2004年以来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高价位,对种粮农民有利的形势下,粮食进口将打压国内价格,直接损害种粮农民利益,不利于国内粮食增产。三是影响中央各项支农政策效应的发挥,尤其会抵消现有粮食生产扶持措施的积极作用。

2006年我国取消植物油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的生产和加工行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第二,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过渡期三年来,大豆进口增长较快,配额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进口较多,配额使用率较高(20-70%不等),今后进口仍将呈扩大趋势。尤其是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达280.3亿美元,首次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46.4亿美元)。根据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我们初步判断,今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将呈大进大出趋势,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这是今后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三,国际市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难度加大。随着各个领域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的难度日益增大。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尤为复杂。如2004年4月底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急剧波动,市场风险通过跨国公司的营销链条迅速传递到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全面亏损,初步估计损失达50亿元。

第四,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日趋复杂。我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将成为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发达国家继续对农业提供巨额补贴,国际农产品贸易被严重扭曲,多哈谈判建立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步履维艰。这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四、几点建议

1.对WTO后过渡期农业应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农业在三年过渡期内冲击不明显而掉以轻心,要抓紧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2.加强国内支持措施,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3.防范和消除农产品进口激增对国内市场的可能冲击。如抓紧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尽快研究制定植物油进口关税配额取消后的应急管理措施;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

4.完善和强化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安排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专项财政资金,进一步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5.积极推动WTO多哈农业谈判,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程国强文)

原文发表于《了望周刊》2005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