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是我骑自行车2周年的日子

(2010-08-26 21:17:21)
标签:

杂谈

丁然/文

关于自行车这回事,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我也不例外,但我想,我的无数第一次中,有偶然,也有必然。我和车队的车友们,也创造了重庆单车界的很多第一次。今天是我骑自行车2周年的纪念日,写下这篇文章,算是对自己过去2年骑行的一个小小总结吧。

(1)自由风

今天下午,我在办公室处理一个文档,突然从QQ上传来一个消息,木鱼说,今天是自由风自行车队成立2周年,老车友们都通知了,如果晚上有空,也来参加吧,地点在江北花市。
“自由风单车队”
一个在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名字。
记得还是在2006年的春天,重庆宏信软件张征去南坪麦德龙花400元买了一辆钢架自行车,又让我去买了一辆。当时我们俩身边没有一个自行车友,也不知道有什么自行车组织。我们俩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了自行车,以后从家里骑车去麦德龙买东西可以方便了。
最初的梦想仅此而已。
后来这辆自行车在家里摆了大半年,用的时候非常少,当时我家住五楼,一个钢架车,每天扛上扛下很累,加上工作也很忙。后来一次和朋友的闲聊,改变了我的自行车生涯,今天想来,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
还记得那是一个晚上,我和当时重庆网通信息港的一位朋友在南坪元素咖啡喝茶,席间谈到我喜欢骑自行车,朋友无意给我提起,网通有位员工,叫郑爱翔,也喜欢骑自行车,体力不错,而且经常往南坪跑,以后有空,我们可以一起来骑车。当时还给了我郑爱翔的电话。
郑爱翔的网名就叫“木鱼”。
再后来,我联系上了木鱼,我们在网上交流着,谈到一起来成立一个自行车队,发展一下重庆本地的自行车运动,当时我已经知道重庆最有名的自行车叫955,但年轻人总是喜欢幻想的,我们想用自己的力量,成立一个小帮派,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最早我给车队起的名字叫风火轮,这个名字被木鱼否了,他认为这个名字太土,就改成了“自由风”。
没想到自此,自由风就成了重庆最早的一帮自行车队之一。
木鱼体力比我好,骑龄比我长,当仁不让是我们的队长。一个晚上,我,木鱼,混混,一笑,梦迷莉香,古渝东几人在江北海关背后的一个馆子吃饭,算是车队的正式成立仪式吧。
那顿饭我们吃得非常开心,让我至今难忘,那天晚上我作了一个梦,梦里全是自行车。
我太渴望有一个组织,能带着我一起骑了。

(2)第一次骑行

自由风单车队成立后,第一次活动就是骑行北碚。在此之前,我们车队里只有木鱼有过长途骑行经验,我最多就从南坪骑到麦德龙,这次骑行的下场可想而知。
过程的艰辛就不必说了,屁股疼是自然的。那次骑行,我们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我从沙坪坝骑回南坪就花了3个小时。
骑到E公岩大桥时,我和张征躺在桥面上,喘着粗气,一动也不想动。回到家后,我是柱着拐棍洗的澡。
尽管如此,但我仍然想用“甜蜜”来形容那次骑行。
因为那是我的第一次,再苦也值得。
从那以后,我心里不时会出现一个声音:我的明天会骑得比今天更远!

(3)筹建中联车队

自由风成立后,组织了好几次活动,比如两路鹿山村、南泉等等。但没过多久,木鱼就和梦迷谈起了恋爱,活动也组织得较少了。
当时我也不是太懂自行车,对线路更是一无所知,老大不指挥,我也只有抓瞎。当时的我,没有勇气站出来组织活动,因为不了解,没组织过,怕搞不好,让车友伤心。
总之,当时的我,选择了逃避。
但对于一个自行车队来说,活动就是生命,没有了活动,更多的人都是浪费。
自由风也从此沉寂了一段时间。
时间很快就走到2007年,我大着胆子组织了一次广阳岛骑行。我先是在955的论坛发了一个贴,说我想骑广阳岛,有兴趣的车友可以一块去。
结果那次骑行,成为了中联车队成立的开始,正式宣告了这支未来重庆规模最大自行车队的时代来临。
那次骑行,有我,凌风车行老板娘,中联软件CEO胡涛,李俊,欧阳,还有后来成为我组建车队过程中的左右手——“有空来坐坐”,我们从大石坝骑到广阳岛,还居然碰到了国内羽毛球双打冠军李伟,一起合了影。大家在农家乐吃饭时,觉得骑自行车真是太好玩了,胡涛提议,干脆我们来整个自行车队,中联公司有现成的网站,有论坛,可以划一个版块出来给车队,反正空间无限大。
后来负责论坛管理的董章河开了版,“中联车队”,我任队长。

(4)三次活动垫定江湖地位

这次再组建车队,我非常的小心,最初的我,没想把车队发展多大,只想让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的一个插曲。
很快,我开始发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
线路不熟,可以找车友帮忙;有人不会骑车,想有兴趣,我找人帮忙教;特别在车队的定位上,我根据自己的体会,认为中联车队最应该发展的车友,不是那些天天飞坎坎的高技术人才,而是那些有兴趣骑车,但骑得不好,或者只是想借助自行车这一工具达到娱乐目的的人们。
“普及自行车运动”,就成了我们车队的安身之本。
再后来,我组织了三次非常成功的活动,一举垫定了中联车队的影响力。
这三次活动,分别是“灭鸡灭羊灭野猪”。
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骑到一个地方吃,不过我们组织得非常有趣味性。比如我们骑铁山坪吃花椒鸡,我发明了一个词:铁山坪的鸡,安全的鸡,健康的鸡,快乐的鸡。郎郎上口,极具娱乐色彩。
三次活动过后,车队人数迅速从成立之初的7个人,发展到40人。
我们车队的论坛也开始火起来了。
从最初,只有我和坐妹两个人灌水,每天20贴,发展到后头每天100贴,200贴,最高的纪录是一天800贴!
与之快速增长的是车队的人数,我们仅花了一年时间,就有172名车友,一跃成为重庆人数最多的自行车队。要知道,就算是重庆老年自行车协会,也是发展了N年,才有近200名车友。
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5)最想感谢的人

2年前,我从一个刚入门的自行车门外汉,到今天能认识这么多自行车友,是我的福气,也是我的幸运。
我经常在想,是什么原因,让重庆其它自行车时好时坏,车友流失率居高不下。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东西才能真正凝聚人气,那就是文化。
自行车队虽然是一个业余组织,但其实上在管理上和一个正规企业相差无几,唯一的差别就是盈利与否。好企业和坏企业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企业留不住人才,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中联车队是什么文化?
我只能用3个字来表达:一家人。
在我的心目中,车队中每名车友之间,亲如家人,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这不仅仅体现在骑车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上。“有困难,找车队”,在我们车队绝不是一句口号。
有很多事情,可能是大多数车友不知道的。在我们车队,有人恋爱了,有人失恋了,有人通过车队找到工作了,有人为这份真诚的感情流泪了。有时我很想把这些背后的故事告诉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
发展至今,我们也遇到了问题。我们遇到的,其它任何一个车队也会遇到,那就是如何持续的增长,希望我们的各个小分队,今年能够更加的活跃起来!
最后,我要感谢车队里的每名车友,是你们,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是你们,让我知道了自行车原来如此具有魅力;是你们,让我拥有了真正的朋友。
我爱你们,中联车队的每位车友!

(6)后话

小时候看漫画“机器猫”,深深记得里面的一个场景。
康夫问机器猫:人的眼睛为什么长在前面?
机器猫回答说:因为我们总要向前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