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介绍(二)
标签:
伊朗波斯伊斯法罕旅游 |
分类: 伊朗 |
不知道伊斯法罕为什么属于敏感内容,我的上一篇博文被删了好几回。好奇怪啊!不过是些历史而已。上一篇没写完,因为害怕被删除,又重新建了一篇博文。
流经伊斯法罕的扎因达鲁河有三座古桥,均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最远的一座是郝居桥Kaju。下一座古桥是Chubi,第三座是33孔大桥。波斯人造桥就像造房子,桥面两边是高高的围墙,中间开桥洞,形状很伊斯兰。下部则是充当泄水的桥墩,所以从桥的两端可以下到水面,因而桥底下就成了可以休闲娱乐的地方。由于生态环境好,河面上满是鸥鸟在栖息,时而领头鸟一飞,带起一大群,煞是壮观。桥洞里,一群人坐在那里吹拉弹唱自娱自乐。
http://s7/middle/53745d41t949525d9ab46&690
http://s5/middle/53745d41t9495267fd194&690
郝居古桥Khajou Bridge:是横跨在扎因达鲁河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层结构砖石古桥,600年来依然绚丽实用。下午4点的阳光很柔和,适合拍照。位于33孔桥的下游1.5km,长132米。建于1550年。既做桥梁,又做水坝,上面是一个个伊斯兰风格的拱门,上下均可通过。这是伊斯法罕最精致的桥,远看并无特别之处,也是上下两层拱门和走廊。走近了,才能够看到这座桥的拱门上部有很精美的马赛克图案。除了两岸的两个桥头堡之外,河中间也有一个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比桥头堡还要大,还要精美。凹进去的拱形门洞粉刷成白色,装饰着棕褐色的条纹。下面是一个很宽的平台,伸展在河水的下游,比河面高不了多少。桥下是滚水坝,和33孔桥不同的是这里的水坝设置在每个桥孔里,拦在桥的上游,这样河水就不是从坝顶平缓地漫过去,而是从各个桥孔里挤过去。因为桥墩挤占了河水的空间,桥的上下游的落差颇为明显,河水流过的时候非常湍急。
Chubi桥相对简单,只有一层。
三十三孔桥Si-O-She Bridge,即锡乌塞·普尔,也称阿劳赫维尔第(是这座桥的建筑师)。建于1602年,全长300米,14米宽,既是桥梁又起水坝的作用,现在只作为行人的桥梁。桥的两边有石柱护栏,间隔中有一个个瞭望台。Si-O-She波斯语意为33。与郝居桥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河坝。伊斯兰桥拱上建有围墙,围墙上是拱形小窗和一个个的瞭望台。该桥的夜灯是20:30以后开放,强烈推荐。33孔桥的北岸是伊斯法罕的中心区,河边路旁满是小店。南岸似乎是“高尚社区”,除了有几家著名的酒店之外,还有一些相当高端的商场。33孔桥和桥下:
http://s14/middle/53745d41t75421e2adb4d&690
http://s13/middle/53745d41t9495609a08ac&690
河边的雕塑据说是伊朗史上三大著名诗人之一费尔多西:
http://s3/middle/53745d41t949561d77eb2&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