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交流
(2010-10-23 23:57:03)
标签:
学会交流鸡同鸭讲标准杂谈 |
分类: 杂谈 |
我大学是学理工科的.确切地说应该是工科,专业和W老大一样,内燃机。想当年,我搬着板凳,坐在小桌子的旁边,喝着啤酒听我老爸讲国内各个学校的长短。就被决定了,上个老头子以前读的大学吧。想来好像喜好八卦应该那个时候就开始了。至少我没注意各专业的差异,但是对各个学校,老师之间的事情却乐于讨论。所以虽然觉得应该安静,但是对于网上的你来我往,我还是有时会凑个热闹。
大学学这个专业,里面有我最讨厌的物理。究其原因,中学时的不好习惯,那个老师喜欢我。我这门课一定学的好。可惜,物理老师一直不觉得我怎么样。所以我也有一搭,没一搭的。后来报志愿的时候还想一定要报个不学物理的。结果却进了一个对物理基础要求极高的专业。
工科院校有一点好,虽然缺少激情,但还算注重基础。那个时候经过所谓走出校园的浮躁。学生们开始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很多人又开始回归校园。当时学习的风气是好的。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别的,而是老师的口音。大一,基础制图课。是个老教授。浙江人,虽然在武汉已经三十年,然多年的乡音未改, 让我们大多数同学非常头疼。实在听不懂说的啥,上课像听外语。好在还有课本,自己能读。到了第二学期,老教授回家休息 ,换了一个老师,开始了有些沟通,学习效率进步大大的。
后来其他专业科目的学习,到三,四年级开始接触专业知识。老师一再强调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就是那个规则标准。说重要,所有的都在里面,都得按那个来。不安那个来,工艺过不去,别人看不懂,都是问题。说不重要,那么厚的标准,谁记得住。学会的是翻字典,查标准。等到需要用的时候,翻翻就行了。慢慢接触的熟悉了,很多标准就脱口而出,而你接触的那些老师,专家,工程师,工人师傅。无论文化高低,在一起谈论问题的时候,不会自己创造概念。 因为有基础的东西可依据。
打比方说我们的设计变为最后的实际产品,一个主要的参照就是图纸,这个图纸严格按照要求标示。工艺师拿到图纸就知道该怎么设计工艺,设计师拿到图纸就知道该怎么查找问题。工人师傅拿到图纸就知道该按什么尺寸生产。就是咱们房子装修,也都有个图子得知道哪走水,哪走电,什么地方能挖,什么地方不能挖。上来就抡锤砸墙的那是不会干活的。最多也就是个春晚的黄大锤,砸过界还好,还能再补上。要是砸到电线上弄个人受伤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高尔夫呢? 业界有标准名称,定义,解释吗?不说中国了,就拿美国这个最牛的高尔夫国度来说,这些教练创造的概念,名称,所谓理论,定义,有几个能经得起推敲。更别说把那些东西翻译到中国来后,中国的那些二道贩子们是否翻译到位,理解了意思。整个就是个大山寨。
那么这些人进行交流究竟是依据什么来的呢?工程师的标准只有一个,大家说啥就是那个,哪怕是错了,约定俗称的也没问题。因为你说一,我不会理解成二。到了高尔夫,好像不是。你说的是一,别人理解的就是二。这样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交流都成了面上的繁荣,废话一堆。你说你的,我听我的。整一个鸡同鸭讲。满足的就是个自我表述的愿望。都自我愉悦了,也别说提高理论水平,研究深度了。
起码,交流还是要统一一下基础。找一个参照标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