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很多人都在谈城市的剩男。特别是可怜外地来北上广深等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确实,房地产居高不下。工资不涨,货币超发,政府控制供地来控制房价。最后的结果是,除了房子保值,没啥可保值了。人们拼了老命也要买房。好不容易房地产价格因为基础太高,大家似乎都买不起了,只剩下刚需在花一辈子的劳动换一套房子。学区房的概念又扔出来了。
学区房,你买不买?不买,孩子只能延续你的命运,为买房子操心一辈子。买了,也许有接盘侠,也许孩子还能上个好学校,未来的命运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上。可买了学区房,你孩子还是竞争不过别人,你自己背的房贷,一旦政策变化,找不到接盘者,就足够致贫了。跳楼的都有。
父母的焦虑,自然也会反馈到孩子身上。而学校给孩子和家长带来的焦虑,又反馈到全社会。大家陷入焦虑的死循环,似乎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拥有2个房子,三个房子,甚至高达9个房本,20个房本,自己本来有很宽裕的住的地方,也开始焦虑起来。
房事,把人彻底搞残。把男的搞成剩男,非本地有房女不娶。把本地女也搞成剩女,外地无房凤凰男不要。却又各自找不到解决方案。
想当年,我们大学毕业工作五六年,存下钱再找家庭稍微资助点,就可以贷款买房。如果工资高点,存一年钱可以再买一套五环外房子的首付。如今,存10年钱也买不起6环外房子的首付了。越存得久,钱越不值钱,房价越涨得快,就越买不起。这个死循环基本无解。
如今大学毕业生买房的梦,只能从一线向二线到三四线最后逼退到县城。关键普通大学生工资也低,越小地方工资也越低。很多人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可回到小城市后,又不甘心放弃大城市的机会,或者生活习惯,节奏,方便性等问题,又重返大城市。
在大城市,大多数白领的月工资不如蓝领特别是建筑工人等每个月干10天半月的收入高。因为城市似乎盖房子成为永远的主流。租房的话基本到月底就光了,居住环境也很糟糕。
城市人再焦虑个10年吧,就好了。
得等到00后工作后,这个情况会改善,因为00后的父母都是70后,基本为他们相应准备了住房,就不再焦虑了。
(kangkang 2017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