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关于一座尼姑庵的回忆
(2008-07-20 19:13:54)
标签:
文化 |
刚才用搜狐的搜狗地图,找了找苏通大桥从苏州过去的路线。上次也是找杭州湾跨海大桥才第一次用到了的搜狗地图。搜狗地图是个好东西,数据比较更新得快,而且有一些实用性工具,比google地图和百度地图有一些进步。
查完苏通大桥,觉得搜狗地图的地理数据更新蛮快,就想着我江西老家是否也有更新。因为我老家在乡下,也不敢确定是否有详细的地图信息。输入老家名字,一查,竟然还真有,很是详细,详细到村一级的地名,路线图。可以说,电子地图第一次还原了我对老家的详尽的地理和方位印象。
小时候觉得是北的地方,在地图上呈现为西,小时候觉得是西的地方,地图上呈现为南。因为人的渺小,在乡野的路上慢慢转悠,所形成的方位对比关系,缩小到一个屏幕地图上,终于都搞得一清二楚。真是无比精彩的电子世界啊。
最 能勾起我回忆的,竟然是一个尼姑庵的名字。这个尼姑庵在我小时候似乎就只剩下一个遗址,不知道经过30年后,这里是不是重燃了香火?反正地图上,竟然还原 出了这个尼姑庵的全名:救苦庵。小时候,在我们老家,我只是听大人们说起这个尼姑庵的名字,在江西老家方言中,救苦庵被念做JiuFuAng(酒壶昂), 我根本不知道是救苦大众的意思。那地方和我家所在的村中间隔了一个10几乎人家的小村子,所以我出门根本看不到这个尼姑庵的遗址。但一旦转移到大马路上, 就可看到这个尼姑庵。当时,那地方是依山水而建的。庵前一条小河,或叫小溪吧。庵后是一座不高的山,南方的丘陵而已。现在看来,这个救苦庵还算有很好的风 水。那时候,庵前很冷清,基本没有小孩会跑到庵前去玩,我们和庵的唯一照面,是庵前隔河的一排柳树。因为庵前的小溪有一个大拐弯,所以泥沙冲击河岸,形成 了一个两米多深的小回旋水潭。潭边有一排柳树,我们可爬上稍微倾斜的柳树枝桠上,往水里跳水。我胆子比较小,从小怕水。我二哥确是从小胆子就大。夏天到 了,他常跟更大一点的孩子,跑到那里去,挂在树梢,一个扑通就跳下去了。但孩子们小,很少有人敢去那个神秘的救苦庵中,甚至门前白花花的一片鹅卵石空地 上,我的记忆中我们谁也没游过河上去呆过。这么多年了,似乎只留下一点神秘的记忆。
那个救苦庵,对我们的另一个作用,大概是小时候小孩遇 到一点问题,大人会去那里烧纸钱、纸马和纸房子等。因为隔着一条河,我记忆中也是大人们把这些祭祀用品带到救苦庵的对面马路上,遥远地隔河焚烧了就是。这 越发给我的印象是,那个庵的遗址,带着一种神秘。我小时候和同村别的小孩同患过水痘,大人就用竹子和彩色的纸,扎好求福的房子等东西,浩浩荡荡带到救苦庵 对面的马路上,烧了。我们的病,自然不是烧纸房子的功能,我还是被带到我爸所在地的医院,住了好几天才退了烧。当然,这种神秘,我是至今记得。
救 苦庵的北边,有一个小陂,上面拦了一点水。要到对面山上去打柴火,得首先走过一座两根木头捆成的小窄桥,这等于是独木桥了。我直到小学四年级才敢过这座 桥。过完桥,就得淌水过那个10多米宽的小陂。陂下是个深潭,不过我现在来猜也不过2米深,但小时候总觉得这是最危险的所在地。我根本不敢到那个深潭附近 去。但大人们,却必经这两个危险的地方,才可能打到一点柴火。我奶奶那时候经常一个人去对面的山上打柴,就要经过独木桥然后淌水过那道陂。
天 气晴朗的日子,太阳当头照,我在家经常是焦急地等着奶奶的回家,也常担心奶奶会不会因为脚滑而掉入深潭。当然,我的担心现在看来是多余的,但小时候却常会 困扰着我。一旦别人家都已经快准备中午饭了,我奶奶还没回家,我就会出现在村口,盼着我奶奶的回家。有一次,我甚至一个人迎着奶奶去的路,一个人等到了那 个独木桥。我害怕,没过独木桥,却看到我奶奶背着毛草已经回来了。我的心放下来的同时,也越发对那个青潭表示了害怕。还好,等我稍微大了一些,似乎记忆中 我奶奶不再去那个尼姑庵对面的山上打柴,大概那属于别人的私产了,不能随意过江去打柴了。
今天搜这个地图,突然搜出这个在记忆中早就没有的尼姑庵的名字,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带我在乡下生活的一些细节。可惜,我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与那个尼姑庵的接触也就几年时间。82年老家发大水后,我似乎更加不记得那个尼姑庵的故事了。
下次回老家,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我要看看,是不是又在那片冷清之地,盖起了一个新的尼姑庵。我想,即使遗址已经彻底消失,它也应该一直在那里,用来普渡众生的苦。
查完苏通大桥,觉得搜狗地图的地理数据更新蛮快,就想着我江西老家是否也有更新。因为我老家在乡下,也不敢确定是否有详细的地图信息。输入老家名字,一查,竟然还真有,很是详细,详细到村一级的地名,路线图。可以说,电子地图第一次还原了我对老家的详尽的地理和方位印象。
小时候觉得是北的地方,在地图上呈现为西,小时候觉得是西的地方,地图上呈现为南。因为人的渺小,在乡野的路上慢慢转悠,所形成的方位对比关系,缩小到一个屏幕地图上,终于都搞得一清二楚。真是无比精彩的电子世界啊。
最 能勾起我回忆的,竟然是一个尼姑庵的名字。这个尼姑庵在我小时候似乎就只剩下一个遗址,不知道经过30年后,这里是不是重燃了香火?反正地图上,竟然还原 出了这个尼姑庵的全名:救苦庵。小时候,在我们老家,我只是听大人们说起这个尼姑庵的名字,在江西老家方言中,救苦庵被念做JiuFuAng(酒壶昂), 我根本不知道是救苦大众的意思。那地方和我家所在的村中间隔了一个10几乎人家的小村子,所以我出门根本看不到这个尼姑庵的遗址。但一旦转移到大马路上, 就可看到这个尼姑庵。当时,那地方是依山水而建的。庵前一条小河,或叫小溪吧。庵后是一座不高的山,南方的丘陵而已。现在看来,这个救苦庵还算有很好的风 水。那时候,庵前很冷清,基本没有小孩会跑到庵前去玩,我们和庵的唯一照面,是庵前隔河的一排柳树。因为庵前的小溪有一个大拐弯,所以泥沙冲击河岸,形成 了一个两米多深的小回旋水潭。潭边有一排柳树,我们可爬上稍微倾斜的柳树枝桠上,往水里跳水。我胆子比较小,从小怕水。我二哥确是从小胆子就大。夏天到 了,他常跟更大一点的孩子,跑到那里去,挂在树梢,一个扑通就跳下去了。但孩子们小,很少有人敢去那个神秘的救苦庵中,甚至门前白花花的一片鹅卵石空地 上,我的记忆中我们谁也没游过河上去呆过。这么多年了,似乎只留下一点神秘的记忆。
那个救苦庵,对我们的另一个作用,大概是小时候小孩遇 到一点问题,大人会去那里烧纸钱、纸马和纸房子等。因为隔着一条河,我记忆中也是大人们把这些祭祀用品带到救苦庵的对面马路上,遥远地隔河焚烧了就是。这 越发给我的印象是,那个庵的遗址,带着一种神秘。我小时候和同村别的小孩同患过水痘,大人就用竹子和彩色的纸,扎好求福的房子等东西,浩浩荡荡带到救苦庵 对面的马路上,烧了。我们的病,自然不是烧纸房子的功能,我还是被带到我爸所在地的医院,住了好几天才退了烧。当然,这种神秘,我是至今记得。
救 苦庵的北边,有一个小陂,上面拦了一点水。要到对面山上去打柴火,得首先走过一座两根木头捆成的小窄桥,这等于是独木桥了。我直到小学四年级才敢过这座 桥。过完桥,就得淌水过那个10多米宽的小陂。陂下是个深潭,不过我现在来猜也不过2米深,但小时候总觉得这是最危险的所在地。我根本不敢到那个深潭附近 去。但大人们,却必经这两个危险的地方,才可能打到一点柴火。我奶奶那时候经常一个人去对面的山上打柴,就要经过独木桥然后淌水过那道陂。
天 气晴朗的日子,太阳当头照,我在家经常是焦急地等着奶奶的回家,也常担心奶奶会不会因为脚滑而掉入深潭。当然,我的担心现在看来是多余的,但小时候却常会 困扰着我。一旦别人家都已经快准备中午饭了,我奶奶还没回家,我就会出现在村口,盼着我奶奶的回家。有一次,我甚至一个人迎着奶奶去的路,一个人等到了那 个独木桥。我害怕,没过独木桥,却看到我奶奶背着毛草已经回来了。我的心放下来的同时,也越发对那个青潭表示了害怕。还好,等我稍微大了一些,似乎记忆中 我奶奶不再去那个尼姑庵对面的山上打柴,大概那属于别人的私产了,不能随意过江去打柴了。
今天搜这个地图,突然搜出这个在记忆中早就没有的尼姑庵的名字,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带我在乡下生活的一些细节。可惜,我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与那个尼姑庵的接触也就几年时间。82年老家发大水后,我似乎更加不记得那个尼姑庵的故事了。
下次回老家,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我要看看,是不是又在那片冷清之地,盖起了一个新的尼姑庵。我想,即使遗址已经彻底消失,它也应该一直在那里,用来普渡众生的苦。
前一篇:地震过后,人心不应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