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互联网八里庄收购合作精神 |
在美国,小型互联网公司非常多。几乎每个新创公司都希望有资本进来,进而做大。这种模式,才造就了Google等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如果不是有风险投资家的眼光,拍出10万美金,或许现在的Google会成为yahoo的某一个品牌。但恰恰是Google看到了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创新,吸引了更多用户的使用。我所知道的,Google在收购其他小公司这个事情上,想得很清楚,已经收购了十多家有经验的小网站。这么多年,Google的收购
成就,很快就取得了正反馈。
Google的另一个教条是“不作恶”。这是对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最大鞭策。不作恶,方能努力向上,平等待人。不作恶的Google,却收购了大量有创新的企业,比如图片处理软件Picasa,Google文档等。
反观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却不是很喜欢通过收购来进行扩张。少数有眼光,不是很刚愎自用的企业老板,则会考虑通过收购互联网公司,一方面收购技术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收购扩张企业用户数,打击竞争对手。当然,每次收购,不管大小,都体现了企业对未来的极大信心。可惜中国进行并购的行为很少。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说亚马逊收购数码相机评测网站Dpreview。这是一条好消息。Dpreview创建于1998年,创始人为菲尔·阿斯基(Phil Askey),主要提供最新型数码相机和配件评测、用户论坛、数码相机行业新闻、数码相机购买指南和流行相机型号比较服务,以及最全面的数码相机功能和技术参数数据库。这一交易完成后,Dpreview将继续保留现有的管理和运营结构。
很为这个网站高兴。我觉得这类知识性评测性参与度强网站,和Wiki百科一样,最应该让亚马逊来收购。因为亚马逊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长尾应用,包含着极大量品种的产品。对这么多产品进行专业的评测几乎不可能。而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充分发挥了其平台的优秀交流特性。所以亚马逊也在不断购并一些可提高其用户使用体验的服务。比如最近的数码相机测评网站Dpriview被Amazon收购。其实,Amazon最早还收购了电影评测信息服务网站IMDB.com,以及对全球网站进行测评的Alexa.com工具。这三个产品,都基本具有共性,但也各有特色。这样一贯风格的并购,除了Amazon意外,还有Yahoo以及Google。雅虎的收购更多看中的社会网络性,比如收购flickr和del.icio.us等。而Google则投资于有潜力的小项目,要有技术创新性,唯一的大项目youtube 也因开创了网络制造和传播短视频博得了用户和投资者的注意,并最终被Google大手笔买下。Google买下的其实算是无穷潜力的网络信息服务。
恰恰相反,中国的网站就不喜欢收购。很多老总强调,花这么多钱并购,我还不如自己做一样的。这种观点害死了很多企业。比如新浪本来完全有机会收购QQ(当时的ICQ),但新浪错过了机会。当时新浪觉得自己有足够用户群体,完全可以自己开发。当时的新浪寻呼,没坚持多久就销声匿迹了。而当时还算质朴简单的OICQ却借着企鹅的形象,迅速占领中国IM市场。而且新浪为了和QQ竞争,投入了大量精力在UC上,这暂时看不出有明显改观。
个人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喜欢收购的原因:
1)公司制度结构有问题。生怕收购完毕,被收购公司的创业者和关键人物迅速跳槽而走,甚至同样复制同一份事业。剩下一个躯壳,没有了活力。实际上,如果公司制度合适,保障公司创始人的权利,则企业会有大发展。
2)知识产权意识淡泊。在国外,如果是受版权法保护的技术专利等,如果被管辖范围的其他人冒用,则会收到很严格的处罚。在国内,看到别人有好东西,就想着自己也得有,但大多数想到的是,我什么时候能复制一份,拥有一份。
看到Amazon不断收购评测和评测体系的网站,我就在想,如果dangdang收购了douban,则有点成熟的互联网收购市场的意味。但我怀疑的是,dangdang不可能收购douban。
“凭什么要我收购它?”当当或许会说:“我难道就不能自己也做一个。”
“自己也能做”的思想害死人。让人们合作的态度很少,大家都想自己开创,合作一下真难。
我曾在分众收购好耶这个事情上写过一篇文章,意思差不多。《分众收购好耶,最有想象力的并购》http://blog.sina.com.cn/u/53742bef010009jw 我当时下了一个结论:中国企业最不喜欢并购,最喜欢自己复制一份别人的模式。
当然,国内少数互联网公司收购的推动,与高额佣金以及洗钱不无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网站被收购都难。
据说朝阳区从国贸往南五公里的范围,竟然成立了近2万家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的命运肯定没有在华尔街,在加州硅谷的好。它们自身自灭的将占90%以上。很可怜。
2007年5月14日 23:51
Google的另一个教条是“不作恶”。这是对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最大鞭策。不作恶,方能努力向上,平等待人。不作恶的Google,却收购了大量有创新的企业,比如图片处理软件Picasa,Google文档等。
反观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却不是很喜欢通过收购来进行扩张。少数有眼光,不是很刚愎自用的企业老板,则会考虑通过收购互联网公司,一方面收购技术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收购扩张企业用户数,打击竞争对手。当然,每次收购,不管大小,都体现了企业对未来的极大信心。可惜中国进行并购的行为很少。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说亚马逊收购数码相机评测网站Dpreview。这是一条好消息。Dpreview创建于1998年,创始人为菲尔·阿斯基(Phil Askey),主要提供最新型数码相机和配件评测、用户论坛、数码相机行业新闻、数码相机购买指南和流行相机型号比较服务,以及最全面的数码相机功能和技术参数数据库。这一交易完成后,Dpreview将继续保留现有的管理和运营结构。
很为这个网站高兴。我觉得这类知识性评测性参与度强网站,和Wiki百科一样,最应该让亚马逊来收购。因为亚马逊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长尾应用,包含着极大量品种的产品。对这么多产品进行专业的评测几乎不可能。而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充分发挥了其平台的优秀交流特性。所以亚马逊也在不断购并一些可提高其用户使用体验的服务。比如最近的数码相机测评网站Dpriview被Amazon收购。其实,Amazon最早还收购了电影评测信息服务网站IMDB.com,以及对全球网站进行测评的Alexa.com工具。这三个产品,都基本具有共性,但也各有特色。这样一贯风格的并购,除了Amazon意外,还有Yahoo以及Google。雅虎的收购更多看中的社会网络性,比如收购flickr和del.icio.us等。而Google则投资于有潜力的小项目,要有技术创新性,唯一的大项目youtube 也因开创了网络制造和传播短视频博得了用户和投资者的注意,并最终被Google大手笔买下。Google买下的其实算是无穷潜力的网络信息服务。
恰恰相反,中国的网站就不喜欢收购。很多老总强调,花这么多钱并购,我还不如自己做一样的。这种观点害死了很多企业。比如新浪本来完全有机会收购QQ(当时的ICQ),但新浪错过了机会。当时新浪觉得自己有足够用户群体,完全可以自己开发。当时的新浪寻呼,没坚持多久就销声匿迹了。而当时还算质朴简单的OICQ却借着企鹅的形象,迅速占领中国IM市场。而且新浪为了和QQ竞争,投入了大量精力在UC上,这暂时看不出有明显改观。
个人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喜欢收购的原因:
1)公司制度结构有问题。生怕收购完毕,被收购公司的创业者和关键人物迅速跳槽而走,甚至同样复制同一份事业。剩下一个躯壳,没有了活力。实际上,如果公司制度合适,保障公司创始人的权利,则企业会有大发展。
2)知识产权意识淡泊。在国外,如果是受版权法保护的技术专利等,如果被管辖范围的其他人冒用,则会收到很严格的处罚。在国内,看到别人有好东西,就想着自己也得有,但大多数想到的是,我什么时候能复制一份,拥有一份。
看到Amazon不断收购评测和评测体系的网站,我就在想,如果dangdang收购了douban,则有点成熟的互联网收购市场的意味。但我怀疑的是,dangdang不可能收购douban。
“凭什么要我收购它?”当当或许会说:“我难道就不能自己也做一个。”
“自己也能做”的思想害死人。让人们合作的态度很少,大家都想自己开创,合作一下真难。
我曾在分众收购好耶这个事情上写过一篇文章,意思差不多。《分众收购好耶,最有想象力的并购》http://blog.sina.com.cn/u/53742bef010009jw 我当时下了一个结论:中国企业最不喜欢并购,最喜欢自己复制一份别人的模式。
当然,国内少数互联网公司收购的推动,与高额佣金以及洗钱不无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网站被收购都难。
据说朝阳区从国贸往南五公里的范围,竟然成立了近2万家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的命运肯定没有在华尔街,在加州硅谷的好。它们自身自灭的将占90%以上。很可怜。
2007年5月14日 23:51
后一篇:WRC的难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