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子商务研究 |
今天看到两则新闻和B2C相关。
一则是传当当网的C2C夭折:传当当宝进入休眠期 当当C2C计划陷夭折迷局
为什么夭折?王冉的分析值得注意,有可能是投资方压力下的策略调整。不过奇怪的是,从对当当商城频道的描述来看,当当的商城频道应该实际上还是在做一个open market的C2C,和当当宝的定位差不多,可能只是对资质的要求高些。说当当宝的表现,如果真是尴尬的流量,其实应该抓好运营,而不应放弃。也许当当商城是基于同一思路(当当借C2C拓展开放市场丰富百货建立平台效应),但是运营策略上有变化的一种替换方式。
抛开以上不说,我认为,当当必须要做C2C,说C2C烧钱,其实当当的C2C完全不需要烧太多钱,已经有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了,从定位上(例如更高资质的卖家)以及招商运营手法上进行强化,C2C是对当当B2C百货策略的有益补充,日后是可以做到融合的,这是当当突破的机会。
这则新闻我的看法是:当当宝夭折并非C2C夭折,换种方式也要走C2C,目标只有一个-当当的在线百货策略。
当当曾公布2005年的销售收入数据:2.7亿元。估计卓越可能小于此数字,但数据与此应相差不大。所以计世资讯公布的这个调研数字基本有一定的逻辑吻合度。只是关于B2C总量规模的数据因为不知道是关于什么定义和标准以及如何计算的,保持谨慎怀疑。
不过文章中的推测不认同:B2C我认为不会趋于集中而是趋于分散,我坚信这一点。中国B2C的盘子的量应该很大,看如何定义B2C,其实C2C平台上的不少卖家已经相当于在做B2C模式的生意。当当和卓越的盘子可能会扩大,但是不会比得上B2C总盘子的扩大,越来越多中小的B2C会形成,并且C2C平台在培养专业卖家。
B2C和C2C不一样,C2C趋于集中,门槛高,2005年C2C淘宝和易趣占据了90%的份额。C2C是平台,而且用户不会去选择太多的平台,平台建立着是需要相当实力的,强者将形成规模汇聚效应。B2C是生意,以个人和企业为单元都可以,并且门槛在下降,普通个人和企业成为网上的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卖家越来越容易,所以B2C会越来越分散。
前一篇:杂谈新的网络招聘
后一篇:接盘ebay易趣?腾讯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