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前门北京人文/历史文化美图感悟随笔谈天说地 |
分类: 自游散漫 |
大杂院的门总是破旧的,漆皮班驳,原木的颜色也随机地显露出来,木纹往往非常的突出,缝隙则深深的,好象历史的沧桑都积淀在这里。也许每个门,都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虽然破旧,但并不显的脏乱,春节时的门神春联,年复一年地张贴上去,直至一年半载,依然清晰鲜艳,就象这如常的院落,波澜不惊,任由风吹雨打,永远是平平淡淡。
大杂院的门庭,即使是晴天白日,也总是暗暗的,里面总是堆满了杂物,兴许好多年都不会有人动它,时间久了,说不定究竟是谁家的。到了傍晚,上班的人回来,这里边摆满了自行车,使本来就窄窄的过道更为狭窄,人只有侧了身,才过得去。
从外向院内望去,视线穿过幽幽的门庭,阳光洒落的小院,却是别有洞天。迎面的山墙下,或堆放了些什物,自然稳馨,或摆上了花草,更显得情趣昂然。庭院深深,安详却也有些许神秘。
一间大杂院,多者七八户,少则三五人家,无论多少,每家也多为一间房而已,院落总是拥挤的,可用的空间一定会被利用了去。各家的门,多是嵌着玻璃的木门,窗户也是玻璃的木窗,如果不挂窗帘,边可从这家看到那家。即使挂上了窗帘,邻家说话大了点声,也都能听的见。所以大杂院的人们相互都是熟悉的。谁家的媳妇贤惠能干,谁家的刁蛮懒散,院子里的人都心知肚明的很,大妈大娘们每日介点评,就象央视四套的“今日关注”,每日是不能少的。
无论谁如何点评,大院的人大概是依然我行我素。好也好,坏也好,都顾不得那么多了,只需做真实自然的自我。在这高透明度的大杂院里,谁也无法一直装腔作势的演戏。该骂街的骂街,该相好的相好,每人都自然自我,熟知了解,倒是也很容易和谐平衡。
除了空间狭窄,洗澡入厕不便外,大杂院没什么不好。起码这里的房子,这里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多少你高我低。每天下班回来,一进院门,边闻见满院的饭菜香。呵呵,李家熬鱼,张家炖肉,王家做什么来着,深嗅一口,原来蒸的包子。满嘴的馋虫乱跑,忍不住隔着窗户喊“二哥,做什么好吃的您那?”,对面应了一声“红烧肉,一会儿来尝尝,整两口!”,你边到门口小卖部买瓶红星二锅头,拎上一件燕京啤酒,到二哥家蹭饭去了,顺便和二哥、二嫂天南海北侃上一通,骂骂布什,吹吹普京,顺便夸夸车间新来的妙龄女工。
酒足饭饱,转个身,边可到李家大娘那观观牌局,几个老头老太太, 10块钱一锅的麻将,打的倍儿认真。你给倒倒水,捣捣乱,然后被大娘连卷带骂的把你拧了出来。
去处是有的是,出了院门,拐个弯,路灯下边是一摊一摊的牌局棋局。你可以给那个正挠着光头的大爷喊“拱卒!拱卒!”,又可以给对面的大哥喊“跳马!跳马!”,不一会儿,输了的就站了起来,拉着你喊“小子,你能耐,你来!你来!”,不由分说地把你摁在那,你就很快有了事干。
夜深时分,人也疲惫了,回到了杂院小屋,倒头边睡。不一会儿,呼噜声边渐高渐远,穿过那不用关闭的院门,在胡同里飘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