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2.8亿!2022年呷哺如何“翻盘?

https://p26.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b1ae0d0ec2dc4713b3db0b53791bf895?from=pc
“营收预警”、“亏损”、“关店”这一些列的字眼,再一次在餐饮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而这一次的品牌对象已从是海底捞、奈雪的茶等品牌,变成了曾经的“小火锅第一品牌”呷哺呷哺。
3月11日午间,呷哺呷哺发布业绩预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61.5亿元,同比增长约13%;净利润亏损约2.75亿元至2.95亿元。
而业绩预告发布之后,股价跌幅一度达到13%,较上一年的最高点跌去了近8成。
呷哺呷哺表示,2021年全年净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全年关闭约230家餐厅导致的长期资产一次性亏损,以及因为部分餐厅经营业绩下滑而导致的计提减值亏损,合计约人民币2.2亿元。
01
呷哺呷哺“失利”已非新鲜事
早在2021年呷哺呷哺就爆出,2020年净利润仅余1.31亿元,同比下滑67.1%,归母净利润仅为183.7万元,同比下降高达99.4%。
而自2021年2月起,呷哺呷哺股价便开始一路走低。随后,包括高瓴资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大股东就相继对其进行清仓式减持。
而造成市场和资本都看空呷哺呷哺的原因,餐饮O2O君总结主要有三点:
1、定位“漂移”
刚开始,呷哺呷哺走的是低端路线,目标客群是那些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
其一人食、小火锅的品牌定位,人均不到50元的价格,便能吃到一顿呷哺呷哺,而门店装修、环境远胜餐饮小店,让它在小火锅市场迅速爆发,成为了火锅市场性价比的代表。
https://p26.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b34f06d8aead4eb6864e540ba35714be?from=pc
随后,在资本加持下,靠着客单价50元的大众消费,呷哺很快在全国扩张,在北京的门店数量也跃居所有连锁餐饮企业第二位。
每一周便会有一家呷哺呷哺的门店新开,上市后总市值最高时达到了近300亿港元。可以说,呷哺呷哺最内核的魂,正是它的低价、亲民,堪称火锅界的蜜雪冰城。
但后来,呷哺呷哺变了,目标从低端飘到了中高端,业务也从从大众消费的“快餐”转向“轻正餐”,直接抛弃了其最重要的“低价”优势,想要抓住那些消费能力更高的精英白领客群。
数据显示,2020年呷哺呷哺餐厅的人均消费金额达到63.2元,同比增长11.65%。而在大众点评软件上,呷哺呷哺的人均价格更是升高到了70-80元。
但让董事长贺光启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定位的“漂移”不仅没有让呷哺呷哺抓到更高消费客群,还丢掉了品牌最核心的年轻客群。
2、品牌“互搏”
这些年来,呷哺呷哺一直在探索多元化品牌策略,希望同时布局火锅中高端三个维度,实现新的营收增长。
2016年成功推出对标海底捞的中高端火锅新品牌“凑凑”。2020年财报显示,在呷哺呷哺整体收入同比下降9.5%的情况下,湊湊收入同比增长40.58%至16.88亿元,营收占比提至31%。显然,凑凑的孵化非常成功。
但随着呷哺呷哺也开始定位“转向”中高端,凑凑与呷哺呷哺之间的关系开始微妙起来。
https://p26.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b6a0b503cdbf492b8776f4d54b3ed0a7?from=pc
呷哺呷哺的内部人员接受媒体访问时说,“随着凑凑的成长,有十几家门店验证其模式的可行性之后,呷哺呷哺反过来复制凑凑”。凑凑在集团的销售占比超过40%以后,集团更加担心凑凑太独立、无法掌控。
随后2019年,呷哺呷哺便又推出了一个新的高端火锅品牌“in xiabuxiabu。2019年3月12日,“in xiabuxiabu”的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合生汇开店,当月就完成了一百万元的营业额。
这些自相矛盾的战略决策,直接造成了呷哺呷哺旗下品牌陷入了互相竞争、搏斗的困局,也为后续高层混乱埋下了引子。
3、高层“内斗”
2021年4月,集团旗下火锅品牌“凑凑”CEO张振纬离职创业。2020年,在呷哺的业绩一片惨淡的背景下,凑凑为整个呷哺贡献了超过三成的营业收入,被业界认为是呷哺“救命稻草”。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呷哺的股价暴跌14%。
一个月后,呷哺集团行政总裁(CEO)赵怡也被宣布免职。这是一场更大的风波,也彻底揭开了这家企业动荡下隐藏的暗流。
期间经历了以董事会宣告、赵怡抗辩等一系列过程,直到7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通过罢免方才戏剧化告终。
管理层的混乱,最受伤的就是呷哺呷哺本身。 从张振纬的离职到赵怡的解职,呷哺呷哺的股价激烈震荡,前前后后蒸发了二百多亿市值。
02
2022呷哺想“重振山河”不容易
3月11日的公告表示,2022年呷哺及时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策略,继续回归大众消费品牌路线,推出高性价比套餐新菜单,多举措增加餐厅收入,精细化管理控制经营成本。
同时将整合呷哺呷哺、湊湊、联盟品牌茶米茶等会员系统,实现多品牌营销和引流,进一步提升门店经营利润。
创始人贺光启亲自带队,新品牌“呷哺X”项目,以数字化为公司发展核心,通过智能开店选址、智能供应链管理、多品牌整合营销及数字化运营管理四大系统,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以上种种措施,重振旗鼓之意明显。然而,回归“大众小火锅”呷哺呷哺真的能够回到它以前的“黄金时代”吗?
1、小火锅早已“竞争者众”
呷哺呷哺当时能够在低端小火锅市场迅速崛起,除了非典“灰犀牛”事件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当时小火锅市场几乎处于一片蓝海之中,难见竞争对手。
但今天,当呷哺呷哺这艘“大船”决定转向了,但是迎接它的“海域”已经不再是来时的样子。 小火锅市场,早已被国内众多餐饮品牌商家争相涌入。
https://p26.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e1a26253db9240efade3eb96cb6f6c41?from=pc
2021年7月,巴奴毛肚火锅推出新品牌“桃娘下饭小火锅”,首家门店于北京长楹天街开业;
6月,日式快餐品牌吉野家在8城11家店推出自助小火锅,另外,和府捞面、老乡鸡等品牌也开始在店内上线小火锅菜品。
而这些新玩家的价格定位,大多与呷哺呷哺相当。
桃娘下饭小火锅的最高定价为29元,吉野家的自助小火锅价格在68元/人,和府捞面的小火锅菜品价格较高,在100元以上。
呷哺呷哺回归60元以内,虽然在门店规模上拥有一定的优势。
但其前期管理混乱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让其在整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下降了不少,也很难回到以前的“小火锅第一品牌”地位。
2、自热火锅、火锅外卖“侧面围剿”
作为同样满足青年“一人食”火锅需求的自热火锅,这些年来市场发展非常迅速。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103.7亿元。
新锐自热火锅品牌自嗨锅,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已经陆续完成5轮融资,2020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
更别说,还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火锅食材外卖赛道,参与巨头要么是火锅电商大佬锅圈,要么就是生鲜大佬盒马生鲜等,市场早已成熟,竞争激烈。
https://p26.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1dd7234dab8846ae86ccd9f047e68888?from=pc
火锅外卖比火锅店的优势是更灵活、支线产品更丰富,可一人食也可全家食,价格优惠,深受如今的年轻人喜爱。
这些火锅延伸赛道的火热,必然会分割部分呷哺呷哺所在的“一人食小火锅”市场。
3、“呷哺X”未来难定
这些年,呷哺呷哺的尝试不少,2016年推出“凑凑”;2017年公司开展即食火锅业务“呷煮呷烫”;2018年开设单独的茶饮店——茶米茶,进入新茶饮赛道;2019年推出in xiabuxiabu。
但除了“凑凑”品牌因为创始人张振纬的原因,发展的比较好外,其他副品牌的发展都不尽人意。
而2022年贺启光亲自带队,有望年底正式亮相的新品牌“呷哺X”是否能成为下一个“曾经的呷哺”,实在很难确定。
4、餐饮数字化转型“短期难以实现”
据公告所述,呷哺呷哺2022年希望以数字化系统作为品牌的核心,实现智能开店选址、智能供应链管理、多品牌整合营销和数字化运营管理功能,打造品牌新的竞争力。
然而,事实上,呷哺呷哺并不是第一家渴望数字化转型的餐饮品牌。自零售企业智能化浪潮开始,餐饮企业就已经开始在寻求数字化转型了。
https://p26.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c9db092246ad44cc9094d5ca29b07406?from=pc
2018年海底捞和阿里云开启了中餐餐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推出了APP,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随后、瑞幸、喜茶、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餐饮巨头,也纷纷转型数字化。
但餐饮数字化绝不是搞搞APP,搞搞数据、上个抖音小红书那么简单,它是企业自下而上的组织变革、用户导向的营销策略以及企业持续增长的动力引擎,涉及的是整个品牌内部的系统层面,难以“一蹴而就”的实现。
小结:
据悉,呷哺呷哺计划未来三年新增至少500家门店,显然对品牌的未来信心满满。
然而,当下小火锅市场赛道的竞争态势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想要改变老化的品牌形象,再次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光靠回归大众品牌路线,难以再拥有绝对的优势。
与此同时,如何数字化打造打造的“呷哺X”品牌,并且使之和呷哺呷哺、凑凑齐头并进,这些都是摆在呷哺呷哺面前严峻的考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