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业界】微信O2O,商家为什么要优惠?

(2013-10-11 16:25:00)
标签:

微信o2o

微生活会员卡

餐饮o2o

二维码账号体系lbs

优惠券

美食

分类: 业界

提问:

现在有些商家餐桌上摆了微信二维码,第一次使用扫了以后就可以得到相关优惠(比如 一T可乐之类),但是对于商家而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业界】微信O2O,商家为什么要优惠?
如果我是客户,我打算去一家餐馆吃饭,就是吃饭,但是不至于为了扫一罐可乐而去跑 到餐馆去,优惠本身是餐馆中暴露出来的,去了以后才能知道是否有优惠,所以对商家而言存在增加用户量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但是每个来的用户只要用新账号扫 二维码, 就需要付出一罐可乐的成本,没想明白为什么商家要这样做呢?

麻烦请大家都讨论下各种可能性,或者也可以讨论下微信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商家做这样 的优惠活动的?

补充:

1. 这些优惠是否本来就有,这个我没有考虑到,但是我去的那家餐馆是真没有,但其他的是否本来就存在,是值得想想的;

2. 提高自己的曝光率,这点我很怀疑,我的问题里说到了,曝光率是怎样提高?不知道餐馆的人通过其他渠道看到了,于是去了是一种;知道餐馆的人再次回流是一种;

微信的渠道在1.2上做的都不太符合合理,那曝光从何而来呢?

而这样的方式反而会造成一种取巧:

首先,我们已经打算去那家餐馆吃饭了(注意,是已经确定好了,这跟微信的优惠没有关系);

其次,我们发现餐馆有微信优惠,于是已经扫过的人用马甲再扫一遍,骗个可乐,没扫过的人直接用自己的微信号扫(注意,这里只给微信带来的注册用户);

最后,餐馆给我们每人一瓶可乐,这对商家是一笔成本消耗。

我们去餐馆不是为了可乐去的,是事先因为餐馆本身去的,微信在我决定去餐馆期间没有给我造成去或不去的影响;最后,客户去餐馆给餐馆带来的一定的成本消耗;

于是,在这种逻辑下的名义上的优惠,我才产生了怀疑。

回答:

前一阵子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宣布微信在O2O方向的布局。紧接着,腾讯生活电商部的戴志康也在财付通沟通会上发表演讲,阐述了“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给线下商家带来的改变。就连新锐媒体程苓峰也承认“大众 点评终于有了颤抖的理由”。一时间国内O2O领域的从业者一片风声鹤唳。但就我个人而言,并不看好微信在O2O方向的布局。对此徐某有三点质疑:

1)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微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动听的故事就是“商户花钱在线上打广告推广优惠券,优惠券使用条件是到店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成为微信会员卡会员。商家通过微信跟用户直接建立联系,媒体中介的价值会萎缩。以后商家广告就直接通过微信精准下发。”故事讲得很棒,但由谁来买单?

微信会员卡只是包装后的概念,本质上就是一个公众账号。没错,现在我关注虎嗅等微信公众账号,但这是由于这些科技媒体每天推送的是对我有价值的内 容。但是我凭什么去关注一堆商户账号并忍受其推送的广告信息?难道每天睁眼闭眼挤地铁等电梯连去趟洗手间面前都是广告还不够抓狂吗?如果说是为了享受优惠折扣和会员积分等服务,这种理由就跟从前团购忽悠商户的逻辑一样苍白:商户给出折扣,用户到店消费一次,以后这批人就成你回头客了。其实用户吃完饭擦擦嘴就去找下一个折扣了——反正做的都是赔钱单,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然,现在用户擦完嘴可能还多一个动作,就是取消微信的账号关注。

其次,媒体中介的价值是那么容易被取代的吗?中介类服务的价值在于对信息做聚合,清理,排序和分类,方便用户在有主动信息需求的时候作出选择。我们 做过的用户研究资料显示,85%的人习惯在有本地消费需求的时候直接上网搜索。试图跳过媒体中介这一层让餐馆和用户直接建立联系的,眼皮底下就有微美食的 例子:依托新浪微博平台对餐馆账号进行托管营销,经营的状况如何大家心里有数。

最后再说微信的优惠券模式。用二维码结算当然方便线上进行统计结算,但是从商户的角度考虑呢?这样不仅要增加硬件采购和人员培训的成本,还会增加逃 单的难度啊亲。先给折扣再分佣金,除了大悦城这种高帅富商户云集有作秀意愿的地段,谁会鸟你?另外,以餐馆为例,由于服务库存有限,越是招牌响亮的餐馆, 在就餐时段的自然上座率就越满,这些商户要么就没有意愿提供优惠券,要么采用价格歧视手段来限制优惠券的使用时间。结果,有条件的商户没意愿,有意愿的商 户没条件,这无疑是优惠券平台的悖论。

最近微信正在猛推公众平台,从社交化网络到社交化媒体的步伐本来就迈的有点快,接下来携财付通雄心勃勃的进军线下打通闭环,想法是好的。不过战线拉得太长,几位事业部带头大哥还要经常在深圳和北京之间来回打飞的,恐怕难以一蹴而就。

2)线下:微信的漫漫江湖路

微信进军O2O问题的本质是,腾讯究竟有没有撬动线下商户的基因和形成闭环的把握?

腾讯的产品经理很懂用户和产品,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微信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面对O2O这类强运营需求的产品,采用目前的打法,微信是否有点高估线下商户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

仍以餐饮业为例。中国的餐饮行业尚处在一个狂沙漫卷,泥沙俱下的草莽时代,行业缺乏上市龙头企业和并购整合,信息标准化程度低下(看看五花八门的税 控机,POS机,点菜机和CRM系统吧)。摆在商户面前最现实的,并不是营销优化的问题,而是解决明天怎么生存的问题。正因如此,商户黄页信息采集和发布 成为一个又苦又累的生意,在中国的每一个大城市,平均每个月都有接近十分之一的餐馆信息由于倒闭换牌要更新。在有道饭饭,为了给用户提供最准确及时的信息 服务,我们每天都要花费巨大的运营人力成本在餐馆数据的获取,确认和更新上。

从BD的角度,拿下大悦城容易,毕竟有Shopping Mall的招商部门给你对接。剩下几百万的商户该怎么谈?你若能想象县城老家茶楼里的堂倌都能手握扫码器,开着微信气定神闲的站在门口招揽生意,就知道微 信面对的将是怎样一条漫漫江湖路。这种龟速发展方式真的适合微信这样狂飙猛进的富二代吗?不客气的说,按微信目前的玩法,迈向线下的步伐很可能会止步于一 线城市的顶级商圈。某种程度上,徐某倒是觉得,由商户自己来做某些大型连锁品牌的移动应用,反而更加靠谱一些。

其实微信的商业模式完全可以照抄QQ,但若如此,势必和QQ冲突,最终还是一个零和游戏。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百度有啊以前干过,小马哥当然不想重蹈覆辙。先用QQ建立社交关系,再用微信盘活线下消费,这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但进线下,就意味着需要在商户-用户-产品三者之间权衡博弈。雅座CEO白昱在产品家沙龙说过一句话,徐某印象很深刻:不要忘了对于线下商户的客流 而言,互联网起到的作用将永远只是补充。优秀的互联网人在面对中国的商业原生态时,是否有足够的敬畏心,将是这条路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借用刘慈欣在《三 体2——黑暗森林》里的一句话来总结: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3)真开放,还是假开放?

微信产品本身总能让人嗅出一丝隐约的矛盾:一方面,微信开放了API提供给第三方应用,用于在会话中发布来自第三方应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微信的支付平台用了自家的财付通,本地商户平台用了自家的QQ美食,甚至连扫码软件也是自主研发。

这似乎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腾讯给人的感觉:明面上拍胸脯说要共建生态,开放共赢,私底下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先用流量喂大自家卡位级产品。这 种皮里阳秋的做派不由让人联想起若干年前,恨不得把搜索结果页填满百科,知道和贴吧的百度——可是百度到底也还是玩起开放阿拉丁了。

我们都知道,对原生的移动应用而言,产品辨识度的概念很重要:用户都是在碎片时间使用移动应用,目的性非常明确,如果产品定位不清晰,就很容易错过 用户的使用场景。微信产品本身的核心定位,仍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基础通讯社交平台。将来或许还会是社会化媒体平台,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如果硬塞进一个”二 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的乱炖概念,敢问微信的产品经理们,你们是真的不担心微信用户会晕菜吗?

传统互联网中举足轻重的链接指向关系,在移动互联时代,其实就演化成应用间开放API的调用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来,开放生态,与优秀第三方应用合 作,以微信为核心,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平台呼之欲出。毕竟,没有人希望看到一个移动互联的流量黑洞——亲,想想舍弃了谷歌地图后被千夫所指的苹果iOS6 吧。

不要忘记,微信的身后并非没有追赶者,今年8月收购MSNLite的米聊团队,正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小结一下,不论从商业逻辑还是线下扩张的可行性看,微信都难言必胜。但站在从业者的角度,巨头微信的介入无疑加速了行业整合和线下闭环的此形成和发展,当然也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

这是专业餐饮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圈子(微信公众平台:餐饮O2O),请在微信好友中搜索:coffeeO2O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如喜欢这类文章请按右上角按键分享到朋友圈

还可关注新浪微博@咖啡视界; 新浪微刊:餐饮O2O;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00091243 QQ:107942520

【案例】Anthon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Berg营销新招:贴心事换巧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