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咖啡,也可以做最后一公里的生意

标签:
o2o互动营销美食生活服务 |
分类: 案例 |
去年7月刚成立的“连咖啡”,
据王涛称,近3个月,连咖啡每月的用户增长达到30%至40%,公司的微博主页上,也聚集了5400多个粉丝。如此快的传播速度,自然引起了线下连锁咖啡品牌的关注。
在 上海,同样以“最后一公里”作为主打的下午茶品牌还有“楼下100”。去年10月,楼下100的网站正式上线,提供蛋糕、西点、茶包等下午茶礼盒。网站不 设实体店面,所有订单都通过官网、微博私信或电话、QQ下单完成。目前,楼下100的官网已拥有3000多个注册用户。
http://wx.img.pp.cc/20130320/s_b1b78524641208fa630248f7d4181656.jpg
最后一公里的生意
楼 下100在上海设立了两个仓库,分别位于浦东和浦西,距离核心商务楼仅十几分钟的车程。每天上午,楼下100的采购员会根据前一天及当天上午的订单去各家 烘焙店采购,之后,这些蛋糕被放在一个冷冻保温箱内送往浦东和浦西的仓库。待下午出门配送时,配送员们从仓库的冰箱内取出产品搭配成套餐,再放到保温箱内 送到各个写字楼。一般情况下,当天上午采购的产品在下午都能出货,配送员的身边也会备有适量糕点随时接单送货。随着订单量的增长,季晓杨正计划在上海徐汇 区开设第三个冷链仓库。
相比之下,连咖啡的商业模式更加简单:它让20多个小哥分别驻守在各大中心区域的星巴克及Costa附近,只要用户下单,距离最近的小哥便立即去购买咖啡,之后送货上门。
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内,人们步行不到500米就能发现一家星巴克,即便如此,白领们对送咖啡的需求依然强烈。用王涛的话说,公司成立的初衷是节约人们排队购买咖啡的时间,星巴克开得再多,服务能力毕竟有限。
他 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家开在市中心的咖啡馆,每天的销量达到1000杯以上,但其中只有300-400杯咖啡在店内饮用,其余皆为打包带走。“市中心的店铺 寸土寸金,星巴克本身也鼓励顾客打包,但店内一忙起来,店员根本来不及送外卖。”这时,和“连咖啡”配送小哥相熟的星巴克门店,甚至会主动将电话订购的配 送单委托给小哥去执行。
不过,如何在每天的订单高峰期及时完成配送,始终是楼下100和连咖啡的共同挑战。一般而言,工作日的下午两点至五 点是订购下午茶的高峰时段,80%的订单集中于此。于是,两家公司都鼓励用户提前预约时间段,并试图引导客户在空闲的时间段订购——比如在特定的时间段推 出优惠,来降低送货超时的风险。
可以肯定的是,两家公司目前的日订单量远远抵不上人力成本的支出,每送一单都是亏损的。简单的商业模式,实现的过程却比想象中困难得多。据季晓杨估计,当楼下100的规模达到每天配送200单,才能实现收入与支出的平衡。
传统门店求变
新 兴模式崛起的背后,是传统烘焙门店的艰难挣扎。不久前,德国百年品牌原味坊(Qbake)在进入上海两年后由于“水土不服”悄然撤离,曾几何时,它对中国 市场充满了雄心壮志。不仅是原味坊,香特莉、喜来公社等不少烘焙品牌在近期接连倒闭,倒闭的原因包括产品更新缓慢、扩张过快、盈利能力较低等。幸存下来的 企业,许多也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情况下,上海烘焙企业去年的平均利润是负数,行业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其中,经济下滑、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和店租、用工成本的上涨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连锁洋品牌涌入中国,烘焙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利润率不断降低。
“可 以说,我遇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挑战,”不久前,烘焙连锁品牌宜芝多创始人蔡秉融向记者表示,“店租成本上涨得太快,而门店人流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这种 情况下,蔡秉融能做的,就是通过宜芝多的品牌效应尽量增加谈判的筹码,并尽可能签下更长的租约。但对一些黄金地段的商铺,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大。
从去年开始,隐约感到传统模式瓶颈的蔡秉融就开始观察糕点的电子商务,试图迎合年轻人“朝线上走”的消费习惯,同时缓解开新店的租金烦恼。而蛋糕电子商务的兴起,进一步刺激了他开设电商渠道的决心。
今 年上半年,蔡秉融计划在天猫的平台上开设宜芝多的旗舰店,销售饼干类的食品,并试水团购平台,开发手机APP。他发现,公司要保持快速增长,必须通过新的 渠道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尽管对宜芝多来说,电商是一种防御策略,“但这一定是未来的方向,如果不做,我们最终会被淘汰。”
蔡秉融明白,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因为电商与传统零售需要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绝非搭建一个网站这么简单。就像苏宁易购需要一个完全不同于线下店的网络推广团队那样,宜芝多同样需要搭建一支电商团队,而这支团队的培养必须得有长期的耐心。
更为重要的是,开设线上渠道意味着越发昂贵的物流成本。毕竟,门店的就近配送最终要靠人完成,门店不仅需要增加人手,各种车辆和设备也得跟上。除了门店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配送,中央厨房和门店之间也要增加更多的汽车来回运货——这是因为,一旦订单量上升,个体门店的厨房很可能无法加工过多的蛋糕。与之相对的是,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蔡秉融对每一分成本的上涨已十分敏感。
除此之外,糕点在配送后的质量也是他的顾虑之一。在近10年的耕耘下,宜芝多目前已逐渐在白领圈内形成高端的定位。不难理解,一旦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影响到宜芝多蛋糕的形状,则很可能会连累公司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
尽 管困难重重,但这个传统行业的变革已箭在弦上。季晓杨和王涛时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85°C或星巴克自己开设电商渠道,是否会对这些初创企业形成冲 击?王涛坦言,冲击是难免的,连咖啡的应对策略依旧是“服务”。而季晓杨在创业伊始便酝酿好了防御之策:“楼下100做下午茶概念本身就是为了避免未来可 能的冲击,毕竟蛋糕的消费频次并不高,人们可能三四个月才会想起上网购买。下午茶每天、每周都可以吃,客单价也不高,这是我们的独特定位。”这是专业餐饮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圈子(微信公众平台:餐饮O2O),请在微信好友中:coffeeO2O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如喜欢这类文章请按右上角按键分享到朋友圈!还可关注新浪微博@咖啡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