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色》难以改变的中国人
(2011-09-08 22:52:36)
《中国人本色》难以改变的中国人
何崇吉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曾风靡美国,据说连总统枕边都藏有一本。但林氏并非最早著书向美国大众介绍中国的人,早他近四十年有两个美国人做过这个工作,其中就有鲁迅念念不忘的《支那人的气质》,还有何天爵的《中国人本色》(The
Real Chinaman)。
《支那人的气质》讲了不少中国人的“坏话”,美国人大约可以把它当做与中国人进行交往的参考手册。至于真正勾起对中国的兴趣的,恐怕还是林语堂的那本《吾国与吾民》。不过说到有趣,还是要数何天爵的《中国人本色》。
何天爵居留中国达16年之久,先是传教士,后来历任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署理公使,长期担任沟通中西的角色。相比于林语堂,他更多的是从实际交往的层面看待中国人。他谈中国人,不像他的同胞《支那人的气质》的作者史密斯先生那样把中国人的特性一个个列出来。他是首先确定宏观视野,然后具体到个人经历,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文字、教育、宗教、财政等多个方面,每个观点都融合了思辨与经验。
读《中国人本色》会发现,作者的确是对中国抱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比如他说中国人学西方不如日本人,是因为日本人不学中国转学西方不过是换件衣服穿,而中国人则是相当于换一次血(非作者原话),所以很难。他在前言里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一定要避免用自己建造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这一洞见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是熠熠生辉的。
何天爵在书里讲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以他学汉语的体会,似乎发音是最大的困难。他说一个令人尊敬的牧师宣讲时对中国教徒说:“全吃的上帝!”把教徒都吓坏了。他解释汉字也富有机智。他说:门里面放一个口就是“问”;一个女人注视窗户外面就是嫉妒的意思(“妒”);屋檐下有猪暗示了中国人“家”的观念(“家”)。他见过恭亲王,也会过李鸿章,处理教案纠纷手段十分老练。看他对一些事件的理解分析,完全称得上是高明的政治家,至少也不愧为干练的外交官。而且他斗乞丐都有一手:一个乞丐老是装聋作哑向他讨钱,他破口大骂中国脏话竟然让哑巴都开口说话,一下子就拆穿了“东洋镜”。
细读《中国人本色》,会发现何天爵这个美国人几乎是中国化了。他精明,世故,甚至圆滑。倒数第三章,谈中国的“商人与商计”,完全可以看作是给涉世不深的人上课,里面对中国商人的种种伎俩都作了精辟的分析。结合中国目前的市场交易,会发现一百多年来,砍价还价的游戏几乎是一丁点儿都没变。
关于中国人的“揩油”,作者总结说:“和中国人争论这种做法的不道德是没用的。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制度,它可以被小心地控制在适当的比例之下。但它不能被完全禁止,除非东方人的性格有了根本的改变。”现在看来,中国人性格的改变确非朝夕之事。
Source: http://home.51.com/pzw5984/diary/item/10002695.html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