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两位在中学教书的朋友吃饭,一位是刚工作三年多的青年才俊,一位则是年富力强又颇有阅历的中年人。席间,自然谈到了现今的中学教育。偶然的话题点燃了青年心中久储的愤怒,
“我敢说教育是现在最烂的领域!教育的精神传承荡然无存!每天忙这个,忙那个,你得做大量的工作证明你在认真工作。最让人沮丧的是,忙了半天,毫无成就感可言!真是,‘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
看着以前踌躇满志,如今灰心丧气的小同事,中年朋友缓缓放下筷子,抿口酒,
“你所说的我都赞同!不错,教育的精神不复存在!德育工作假、大、空;教学工作为高考;教师忙得屁掂转,忙来忙去多半还为了应付无聊的检查;所谓的“搞科研”纯粹是鬼话,除了评职称,一点推广价值也没有;公开课就是演戏和作秀;中学教师很累,班主任更累,身累、心累,累完了还没有结果。这些全是大多数中学的实际。但是,我并不赞同你沮丧的态度。你其实不懂教育的本质。”
“怎讲?”
“教育的本质不是改变,而是熏陶!你过分的失落来源于你过多的期望。你老想改变学生,老想和崔永元一样改变环境,外在的事情岂能尽如你我所料?改变不了当然就会失落。教师最关键的是本本分分教好书!”
“你这也太颓废了吧!”
“不!”中年朋友答得斩钉截铁,“这不是无奈,不是激愤,更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适。他首先是一种理性,他承认事物的复杂,也承认万物的平等,所以,不会动不动就有改造对方的心思,即使自己真的很对很好!他更是一种达观,他能看到个人的渺小,也能体会事情的错综。所以,不会有以一己之力改变环境的英雄主义构想。他只是回到自己的本位,把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包袱放下。”
“那中国的教育何时才能有救?”
“有救!当然有救!当我们不再简单地相互指责和攻击,当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庭、教育领导机构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用力的时候,就会有救!”
“送你几句话吧!”中年人略带怜悯地说,“热心而不偏激,达观而不无奈。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舒舒心心过好自家日子。人要正直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