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寻章摘句 |
昨 天最后说的是二荤铺,二荤铺是北京的特色。其实它细分开来又有几种。其中最低一等的是切面铺,专售饼面,顺便卖煮面条、炒饼、焖饼、炒菜等。高级一点才俗 称“二荤铺”。这进门还要再看,门内有铜搬壶的为大茶馆,无铜搬壶的才为二荤铺。再细分下去,大茶馆又分为:红炉馆,善作满汉饽饽的;窝窝馆,专做小吃点 心,现在大家熟悉的比如江米爱窝窝之类的,什么糖耳朵、蜜麻花之类;搬壶馆共三种。
不 管如何,二荤铺里最主要的宰杀对象还是猪,猪肉、下水是主要原料。说起猪肉,还要说回砂锅居,当年它开在缸瓦市,用一口特大的砂锅煮肉,所以砂锅居反而是 他的绰号,本名叫作和顺居。当年小店专卖白煮肉,一天一只全猪,一般也就卖到上午就关门,所以又有一句歇后语,叫作“砂锅居的幌子——过 午不候”。我去吃过的那个地方自然是分店,记得看旧书说他家有道菜最出名,用的是猪大肠、海参、春不老(就是芥菜头)三样合烧,名叫“长生不老”。我去得 时候也好像没见过这道菜了。记住的只有其它几道了,一个就是砂锅,下水为主,加豆腐或加虾仁之类拉开价格档次,作为主打菜。另一个就是水晶肘,端上来的时 候亮晶晶的,倒真是好看,可是味道真是乏善可陈。
说 起肘子,在北京难免要提到天福居的酱肘子,现在各大超市都会有这么一个档口,高悬天福居的匾牌。殊不知,当年开店的那位主儿,开了店铺后还没有字号。去进 货的途中,在一个旧货摊上,看到摆着一块旧匾,上面写着“天福号”三个字,颜体,字写得也漂亮。人家就买下了,回去上漆刷油就开张了。
店开的简单,可名气越来越大,当年还是送宫里的呢,一直到溥仪下台的时候,店主还照常每天骑自行车去送货,可见欢迎程度。北平有位名画家陈半丁,幼年住在上海,最好吃上海陆稿荐的酱汁肉,等吃过天福居的酱肘子后,才觉得酱肘子厚而不腻,比酱汁肉的甜腻腻好多了。
又 据说天福居还有一种叫做蛤蟆腿的特色菜。就是把瘦肉中间插一块鸡腿骨,跟酱肘子下锅,全瘦,无有肥膘,吸足了酱锅里的汁水上来,那味道别提多美了。还是要 老顾客指名才定做。这让我想到我吃过的另一款菜,就在中关村这带,有家店,有道菜我忘记名字了,倒是记得用的是鸡翅根,然后细心的去掉了翅根里头的两根骨 头,塞进去相当长度的栗条,红烧过后端上来,肉稍软栗条稍硬,所谓相得益彰。
天福居的酱肘子,月盛斋的酱羊肉加上复顺斋的酱牛肉在老北京可算是三绝了。可现在吃到的这些东西,好像往往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味,现在留下的深刻记忆也就是猪肉大贵,前段时间甚至还有传闻某君一个月前,买了十万块钱猪肉,一个月后,扣除自己吃掉一部份,送丈母家一部分,最后,眼看着猪肉要发臭了,送到市场一转手,十九万八。
无 语了,还好,涨价是全球性的涨价,也还好,现在的东西再不好吃,也比老外做的好吃,记得我有次在德国柏林。火车站附近,急匆匆找晚饭吃,同行的老外带我们 入了一家小馆子,点了据说是此处的特色菜,一人上来一大盘,就是一大块连皮的猪肉,连皮上的黑毛都清晰可见。该猪肉烧得非常之结实,我用刀叉奋力搏斗了半 天,皮是万万斩不开的,倒是咽下去不少肥瘦肉块,同行的某老师郁闷的不行,最后只是匆匆吞下了盘中的土豆泥作罢。
说了这么多肘子的话题,其实在老早老早以前,大约在周天子那个时代,大家可都是喜欢吃更肥腻的。猪的各部分中,最珍贵者,是项脔。就是猪脖子下垂下的那部分肥膘,如今所谓的糟头肉。《晋书·谢混传》记:“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