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闹市寻幽(81)眼见不为实--雷安德罗·埃利希个展

标签:
杂谈 |
提起阿根廷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可能并非所有人都了解他的作品,但是参观了他的个展之后,除了叹服,还有深思。埃利希的个展今年夏天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可能是今年艺术圈最知名的展览之一,当本篇文章发表,也正逢展览结束,因此也没有了剧透的嫌疑。
埃利希的展览,可以称是“视错觉艺术展”。他的展品大部分是实物或装置,通过巧妙的设计,或者利用声光的原理,让你看到的情况与实际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有的让人会心一笑,有的甚至带点恐怖气息,而有的则引发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似乎很美、很顺理成章,难道就是真相?你的直觉带来了困惑,你的判断并非真相,你的期待也未如所期。可真相又何处追寻呢?艺术家作品的机关很容易看清,而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
埃利希分别于2015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2017年在日本东京举行大规模个展,均引起了轰动。这次他带来了20件作品,有的带有明显的中国特征,说明是特意为本次展览所作(但思路和机关和国外的作品相同)。这次的展览,可以说是个网红展了。展览的门票128元,并不便宜,不过能让人沉浸2小时,还是值得的。
展览举办地点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位于望京花家地。展区分四层,面积很大,而且展馆本身在空间的设计上就比较复杂,也为展品的摆放衬托出一些巧思。
还未进馆就可以看到两个展品。《游泳池》是埃利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用在展览的宣传画上。观众站在游泳池边,看到水池下面也有人,却不是在游泳。实际上水仅仅是池中的一个“夹层”,游泳池下也有通道可以进入,看到上面的人在指指点点。就好像两个区域之间,无法畅通的交流,看到的对方也是扭曲的,相互指点、讨论,却无法对等沟通。
《连根拔起》是起重机挂起的移动老式民居,显然作者比较用心,和国外的展品相比,房间做成了中式。而房子的下面,是树根。这就好比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缩影,从平房搬到楼房,生活方便了,但是觉得不接地气,没有邻里热闹的气氛。国家经济发展的快,但是在基层,在乡村,几年前维系故土的根已经变了。
进入展厅,眼前就是最著名的网红展品“建筑”,由于观众比较多,现场需要排队体验。从网上的视频可以看出,观众们以很奇特的姿势出现在大楼上,比如跨过栏杆站在阳台外面,或者是坐在一楼底商的招牌上。实际上一点危险也没有,“大楼”是平放的,上面斜着摆了一面大镜子,如果观众躺在地上,在镜中的显示就是站在大楼的墙上。所以很多显而易见的事情,因为看问题角度不同,就会出现偏差。
二楼的第一幅作品是《电梯游说》,墙上镶嵌着电梯门,每次打开,里面是不同组合、人数的乘客,但电梯门内部只是屏幕,在播放视频。每次开门,都让人有走进去的冲动。
《日间的白亮航班,夜晚的暗黑航班》,有点像当前抖音的网红拍摄方法,假装坐飞机。两组舷窗分别看到的是白天的白云蓝天和晚间的城市夜景。常出差的我,对这种常见的景色心有戚戚焉。












《窗与梯--依靠历史》这部作品比较独特,就是一架梯子搭在半空残垣断壁中的窗户上,不知道是怎么受力的。这一作品最初始是用于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重建。也许是通过这种不稳定的结构来说明人类的生活过于脆弱,也许是想说,努力往上爬的人,最终未必到好地方。




《美发沙龙》这部作品布置的非常有意思,看起来就是个五六线城市的小美发店。里面显得明亮而干净。走进去,观众都要坐在椅子上,通过镜子看一看自己,这也是理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镜中呈现的是其他人。显然,这又是埃利希的老把戏--没有镜子。镜框的那一头,是一间一模一样的屋子,也有同样的莫名其妙的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