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老甲壳虫参加博登湖老爷车拉力赛(下)

标签:
博登湖甲壳虫老爷车旅游 |
分类: 东游西逛 |
来到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杜兹,其实只不过是有一条街的小镇,当地居民盛装出迎。
第一天比赛的终点设在市政厅门前,图片左上角的城堡是列支敦士登元首居住的城堡。小国寡民,是我们的先贤老子所追求的生活状态,在这里实现了。

除去比赛本身,我们更为路边的风景所震撼,不得不说欧洲是上帝的宠儿,适宜的地形、气候,以及环保措施到位,使得比赛沿线的风景美的醉人,阿尔卑斯山顶部的积雪与山脚下的草地、房屋构成了天然风景画;宽阔的博登湖如镜面映衬蓝天;起伏的路面带来更开阔的视野,路旁五颜六色的鲜花仿佛就是给比赛大片当背景的,这种美丽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都是贫乏的。每隔几分钟,就会穿越一座小镇,赛车的轰鸣打破了长久的宁静,对于这样与世无争的小地方,也许这场比赛会成为难得的大事,每当居民看到车辆驶过,都会友好的打招呼。比赛组织者也将一些“敲章”的地点,设在小镇的中心,当地人盛装出迎,为每辆车送上当地的介绍图册或者食品。我们也得以缓缓的开进步行街区,接受迎接英雄版的欢迎。
据组织者介绍,这项比赛和去年相比,赛程修改了80%以上,也确实是这边风景太美,只要不走高速,沿途都是风光无限,地形多样。但在赛程的设置上也颇为考究。第一天的终点设在列支敦士登,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国,国土面积仅有160公里,是欧洲第四小,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但人民生活富足,以邮票著称。首都瓦杜兹其实就是个小镇,在半山腰。终点设在市政厅门口,当地政府也特别将市中心步行区设为停车场地。第2、3天的比赛都是环形赛段,起始点都是布雷根茨,第二天主要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上斯瓦比亚地区进行比赛,这一段的地形特点主要是秀丽的丘陵与森林,中间休息点设在Erwin Hymer老爷车博物馆,这里以陈列经典房车而著称。比赛中间休息时,组织者在博物馆参观路线上设置了几个取自助餐的摊位,参赛者利用短短一个多小时时间,还可以深刻体验房车文化。博物馆本身也派出了一辆1976年奔驰的房车参赛,成绩还相当不错。途中,将赞助商ZF的整个厂区安排为特殊及时赛段,可谓一举两得。第三天的比赛,主要途经德、奥、瑞三国交界的阿尔高地区,有一段路线频繁在德奥边境穿行,体验了一把10分钟出趟国的特殊感受。中午休息地点设在了菲森,这是新天鹅堡所在地,可惜只能远眺一下了。
总结了首日比赛的经验,第二天出发前更要好好研习路书。
第二天的比赛是向北行驶,进入德国境内,天气比第一天好多了。其实比赛都在德语区进行,沿途建筑物特色,居民穿着都差不多,只能从路标颜色不同体现区别。
比赛沿途的居民都非常热情,小朋友们也兴高采烈的打招呼。我们也会向路遇的每一个人招手示意。
比赛中间的“盖章”地点设在多尼尔飞机博物馆,忍不住想参观一下,但时间不允许,这不是故意吊人胃口吗?
午休地点也是博物馆,是Erwin
Hymer老爷车博物馆,这里以陈列经典房车而著称。短短一个半小时午餐时间还可以感受一下房车文化。
下午遭遇大雨,大众的工作人员们在给车加油时,还不忘帮忙刷车。感谢友善热情的米歇尔和尼古拉斯。
加注玻璃水之后,还要打气,否则无法喷射。
主办方特意让比赛路线穿过很多小镇的中心区,这些小镇都算不上什么旅游点,但无一例外的精致、古朴、整洁、好客。
经过小镇“盖章”时,每辆赛车都受到居民们热烈的欢迎,姑娘献上了特产奶酪,虽然我不爱吃,也只好硬着头皮吃下去。
说实话,我们一开始还是以悠闲的心态参赛,但面对名次,好胜之心顿生。由于比赛都在德语区进行,所有的文件都以德语写就,这也给我们的准备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过不断熟悉规则,名次也在逐步提升,从第一天的第121名,前进到第三天的81名。我作为领航员,看清路书,算好特殊路段时间是我的责任,而我的搭档,来自《精品购物指南》的张迪则要把这辆老虫子“开出风格,开出水平”。事实上,他速度之快,操控之娴熟,就连德国人也佩服,他在盘山道飞速穿梭的镜头,被用在官方的花絮片里。毕竟,驾驶这样一款后驱老爷车,感受和如今大不一样,方向盘、刹车都没有助力,原地打轮得使出吃奶的力气,刹车也恨不得站起来。6、70年前的技术,在动力和操控方面,让人有点力不从心,车的最大功率仅有68马力,上山的时候可真是吃力。但话说回来,车辆的状况又令人赞叹,全程600公里,行驶中在动力方面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唯一一点小惊险是,在第二天下午要出发时,车钥匙卡在锁孔里,无法点火,大众的技术人员紧急检查了一下之后,只能临时用线把车搭着,告诉我们沿途不能熄火。好在我们一路坚持下来,第二天又毫无问题了。大众的技术保障团队十分负责而且敬业,当我们休息时,他们仍然忙碌,保证车辆的状态,参赛路上赶上大雨,雨刷不给力,两位工作人员米歇尔和尼古拉斯早早赶到我们行驶前方的加油站等候,一边给车辆加油,还帮忙刷车前挡风玻璃。
继续前进时下起了大雨,比起那些敞篷车来,我们还算幸运,但面对如此大的雨势,雨刷也不太给力了。不过哪怕前面是法拉利,也要坚持撵上。
雨势初停,被山下的美景震惊了,漂浮的乌云颇有魔幻气势,宁可损失时间,也要停下来欣赏一下。
冒雨结束了第二天的比赛,返回布雷根茨。
幸运的是,第三天早上是个好天气,这是最后一天比赛。线路途经瑞士、德国、奥地利三国交界的阿尔高地区。
出了布雷根茨就进山,天色晴好,是三天以来天气最好的。
“盖章”地点设在某处山上,山顶还有积雪,可见海拔不低,但气温还算可以,主办方还为车手们准备了咖啡。
这是1937年的宝马326,年龄第二大的车,已经76岁了,看起来仍然簇新,但似乎经常需要检修。两位车手年纪未必比这车小,肯定跟这车有故事。这位老先生又在修车。
我们停下来拍照,老宝马疾驰而过。不过怎么说,这样的车能跑完全程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作为参赛者,驾驶途中欣赏到的景色使人觉得如在画中游;在观众眼中,美景与老爷车的结合,何尝不是一幅动静结合的优美照片。这种自然风物、经典机械、热情善良参与者共同构成的和谐共融的画面,才是最让人艳羡的。我们国内的老爷车活动,欠缺的就是这一点。近日,汽车报废年限的取消,给国内普及老爷车创造了更多空间。但除了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汽车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环境的爱护。比如说,这么多敞篷车参赛,是与蓝天白云才能相配的;这么多上了年纪的车,和上了年纪的驾驶员一起,没有伴随多年的经历,怎么可能产生感情?也许当我们到了60岁,开着自己的老爷车,在中国的山间湖边穿行,那才是老爷车文化真正降临之时。
下了雪山经过一座小镇,景色令人赞叹。老式但崭新的房子,穿城而过的小溪,让人觉得就应该在这里休息一天,不上网,不打电话。
在德国奥地利边境连续穿行后,抵达了午休地点,德国巴伐利亚州城市菲森,这是著名的新天鹅堡所在地。
休息地点在节日剧院,剧院门口是一片干涸的湖底,远方山间就是新天鹅堡,可惜太远了。我们遥望童话国王留下的童话建筑,其实参加比赛的美好过程就如同童话。
继续前行,沿途地形以这样的丘陵为主,草地上盛开黄花,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
路遇一辆“校车”。
翻越最后一座山头,终点就在前方,山下就是博登湖。她以最美丽的形态迎接车手们归来。
介绍一下我们另外两辆参赛车辆,打头的是84号,1972年的T2,这种车我去年在巴西开过,圆了我小时候羡慕公交车司机的梦想,如今这种车型仍然在巴西销售,可以说是车坛常青树。
这辆是110号,1977年的尚酷I,由中国汽车画报记者和大众中国跑车项目高级总监马珂南共同驾驶。他们取得了第37名,是我们之中的最好成绩。
胜利越过终点线,现场主持人热情介绍每一辆车,当被介绍到这是仅有几辆由中国人驾驶的参赛车时,我们也为自己取得的不错成绩而自豪。
当晚主办方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和颁奖仪式,很多车手们尽欢到半夜两点。
参加比赛最大的感觉是,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老爷车文化,任重道远,不只是车,更重要的是人车共融的和谐环境。
参加比赛的中国团队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