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汽车长镜头
汽车长镜头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669
  • 关注人气:317,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立此存照

(2010-09-25 13:55:55)
标签:

瓦格纳

指环

尼伯龙根

科隆歌剧院

齐格弗里德

娱乐

分类: 爱乐笔记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wbr>立此存照

昨天晚上《众神的黄昏》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之后,我总有一种不太真切的感觉,总觉得还被音乐包围着,被瓦格纳的营造的世界包围着。

上海大剧院,德国科隆歌剧院第二轮《指环》演出结束,9月24日23时,观众一遍遍的鼓掌、喝彩。其实我是第一次看《指环》,从前哪怕没有听到过一次全剧的录音,只是听一些选段。因此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谁唱得好坏,换人后的齐格弗里德水平如何,导演的版本怎么样,能来躬逢盛事,已经是知足了。这出戏无论是历史地位,还是规模,在世界哪儿演都是一件大事,说实话,在中国如果能演《指环》,买到票要比国外容易的多,毕竟国内知道《指环》的是少数。我也在现场看到媒体热衷报道的美国90多岁老太太和德国80多岁老太太,据说她们已经看了几十个版本。我现在只是第一个版本,虽然我在看戏之前,买了一张布列兹版本的DVD(正版买不起),估计我也没时间去看。《指环》必须看现场,才有这个感觉,才有这个氛围,看《指环》,对我们音乐欣赏经历,对于我的歌剧欣赏经历,对于我的瓦格纳欣赏经历,都是个新台阶,仿佛重新认识了音乐。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wbr>立此存照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wbr>立此存照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wbr>立此存照

在此还要鸣谢世博会,我对这个活动深恶痛绝,但不得不说,没有SB,也难得有这么阵容严整的《指环》到中国,而且还是连演两轮八场。在现场看到了很多博友,都是喜爱歌剧、喜爱瓦格纳的资深乐迷,他们大老远赶来,连看四天,一脸的满足。我真是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但是我运气好,能来看最后一场,是全剧的总结,有最好的齐格弗里德,算是取其精华,直捣黄龙了。

看瓦格纳真的需要体力和精神上的准备。为了这场演出,我又仔细看了剧情,开始前又睡了一小觉。不过5个小时的剧目听下来,还真是有些疲劳。观众都累,何况演员?演出从17:30开始,每个幕间休息30分钟,一直演到23:00。可见优秀的瓦格纳歌剧演员是个多么稀缺的资源。第一轮演出时齐格弗里德因为表现不佳,被狂喝倒彩,科隆歌剧院被迫换了两名新的齐格弗里德,幸好我赶上了Lance Ryan,据我观察,昨天掌声最多的是布伦希尔德、齐格弗里德和指挥Stenz,演大反派哈根和贡特尔的演员也获得了很多喝彩。他们中的一些人,出现在今年的拜罗伊特歌剧节,这是我亲眼所见,这也是演出质量的保证。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wbr>立此存照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wbr>立此存照八个圆号啊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wbr>立此存照 谢幕

如果只看介绍,无论对瓦格纳、对这出戏能有多高的评价,我也无法体会,因为我知道单凭听CD是无法感受《指环》的魅力的。这次我的座位是第一排,虽然从音响角度不是最好的位置,但是因为可以近距离的观察指挥、乐队和演员,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种难得、真切的体验。欣赏意大利歌剧的时候,我一般是踪着最经典的唱段,最关注明星歌手,其他时候可以缓一缓;而《指环》则不同,我完全是一种被包围的感觉,包围我的是一个统一体,是乐队、指挥、歌手、布景、灯光营造出的综合效果,很难把其中之一单独拿出来。指挥Stenz几个小时一直处在高强度的运动中,他的每一个手势都关联着台上的细节。也可能我这种欣赏感觉偏离了瓦格纳的原意,因为拜罗伊特的乐池是被盖住的,我可能更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戏剧的参与者。但我仍然觉得包围感使我完全沉浸在其内,这真是无法形容的被降服的感觉。

瓦格纳的世界,无论是世界观还是其中的文化体系,我并不是太认同,我也不喜欢齐格弗里德这种无政府主义的性格,但我不得不叹服他的艺术表现力。序幕中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的重唱,第二幕从婚礼上的合唱到激烈的戏剧冲突,第三幕的葬礼以及最后大火毁灭世界的场面,都让我忘我的投入到“音乐戏剧”之中。宏大的场面,壮丽的音响带来的文化压迫感,很难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体会到。

还要提两个感受比较好的细节。一个是字幕,尽管字幕翻译的有些草率,时不时出现莫名其妙的台词,但看字幕还是对理解全剧有帮助。上次在拜罗伊特看《罗恩格林》,现场没有字幕(有也看不懂),有专门采访歌剧的德国记者跟我说,在拜罗伊特有没有字幕,也一直是争议,他们作为德国人,也不能完全听懂台词,但是瓦格纳希望观众完全沉浸在整体的戏剧中。在上大海,我坐的太靠前,看字幕还要扭头,但我觉得字幕还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这么复杂的剧情,对头一次欣赏的观众来说,四个小时的歌剧也许真的会成为折磨。

第二个细节是上海大剧院本身,观众里有不少人带着相机,他们会在休息时拍一下乐池或者剧院内场景,或者合影留念。演出进行中,只有两次不合时宜的闪光灯亮起,我觉得无伤大雅,现场也没有看到闪闪的激光笔。这种宽松的环境其实有利于观剧,像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一样装逼,非得假模假式的追求观众素质,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现。

总之,《指环》可遇不可求,下次不一定什么时候了,不过我真的会多看瓦格纳。。。已经定了下下周巴黎巴士底歌剧院的一场《漂泊的荷兰人》。。。

看完《指环》归顺瓦格纳 <wbr>立此存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