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封建余孽 |
最近有人送了本书《名家宅院》,是名字都不能题的那个报纸编辑的,我这本属于赠送版,和普通版的区别在于书中照片均为彩色。书写得不错,很长见识,很让我大发思古幽情,很让我期待下一部《王谢门庭》。记者奔波老城区,做了不少抢救性的工作,拍了很多珍贵照片,我很佩服,不过再严谨些就更好,粗粗看来,有些微瑕,列举一下,是为共勉。
1、第35页,完颜麟庆一文,引述了麟庆后代的介绍,“我的曾祖崇厚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并曾被同治皇帝特派为出使法国的大使,是清朝派出的专职外交大使。。。”
实际上崇厚赴法国是因为天津教案而道歉,后来崇厚奉派赴俄谈判收回伊犁事宜,与俄国私定里瓦几亚条约,割让大量土地,并私自回国,朝野舆论大哗,被定为斩监候,后来派曾纪泽修约,才挽回一定损失。此说乃是后人讳言祖上之国,可以理解,但作者应该解释真实情况。
2、第56页,沈家本一文,引述其后代沈厚铎的话:“前任刑部尚书薛允中,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法学专家”
实际应该是薛允升,《清史稿》记载薛允升字云阶,陕西长安人,光绪27年两宫回銮,从驾至河南病卒。
3、第69页,俊启一文,提到俊启的戏台,“据见过那王府戏台的王世仁老师说,俊启宅院里的这处室外戏台可以和那桐家的相媲美”
实际上,文中提到的那王是那彦图,是清初功臣策棱嫡裔,袭蒙古札萨克亲王;而那桐是晚清军纪大臣,姓叶赫那拉,明显混淆了。所谓戏台,应该是那桐的,那家花园戏台。
《三联生活周刊》上周的封面组稿《北京最后的王府》也很对我胃口,不过也有几个小毛病:
1、第32页,“赵书则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启功先生的爷爷著名的爱好就是为自己办丧事”
实际上这位爱办丧事的王爷就是雍正第五子弘昼,封和亲王。其辈分之下:弘、永、绵、奕、载、溥、毓、焘、启,差了八代。
2、第36页,“那王那图彦断断续续的地租收入和一些老本一直撑到了1924年”
那王应为那彦图
3、第45页,说肃亲王善耆去世时,金默玉4岁,灵柩运到北京,“袁世凯亲自在车站迎接”
文章开头说金默玉今年88岁,那她生于1917年左右,则肃亲王薨于1921年左右,袁世凯早就死了。果然,后文说袁世凯1916年暴王,善耆还支持蒙古王公叛乱,前后矛盾。
1、第35页,完颜麟庆一文,引述了麟庆后代的介绍,“我的曾祖崇厚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并曾被同治皇帝特派为出使法国的大使,是清朝派出的专职外交大使。。。”
实际上崇厚赴法国是因为天津教案而道歉,后来崇厚奉派赴俄谈判收回伊犁事宜,与俄国私定里瓦几亚条约,割让大量土地,并私自回国,朝野舆论大哗,被定为斩监候,后来派曾纪泽修约,才挽回一定损失。此说乃是后人讳言祖上之国,可以理解,但作者应该解释真实情况。
2、第56页,沈家本一文,引述其后代沈厚铎的话:“前任刑部尚书薛允中,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法学专家”
实际应该是薛允升,《清史稿》记载薛允升字云阶,陕西长安人,光绪27年两宫回銮,从驾至河南病卒。
3、第69页,俊启一文,提到俊启的戏台,“据见过那王府戏台的王世仁老师说,俊启宅院里的这处室外戏台可以和那桐家的相媲美”
实际上,文中提到的那王是那彦图,是清初功臣策棱嫡裔,袭蒙古札萨克亲王;而那桐是晚清军纪大臣,姓叶赫那拉,明显混淆了。所谓戏台,应该是那桐的,那家花园戏台。
《三联生活周刊》上周的封面组稿《北京最后的王府》也很对我胃口,不过也有几个小毛病:
1、第32页,“赵书则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启功先生的爷爷著名的爱好就是为自己办丧事”
实际上这位爱办丧事的王爷就是雍正第五子弘昼,封和亲王。其辈分之下:弘、永、绵、奕、载、溥、毓、焘、启,差了八代。
2、第36页,“那王那图彦断断续续的地租收入和一些老本一直撑到了1924年”
那王应为那彦图
3、第45页,说肃亲王善耆去世时,金默玉4岁,灵柩运到北京,“袁世凯亲自在车站迎接”
文章开头说金默玉今年88岁,那她生于1917年左右,则肃亲王薨于1921年左右,袁世凯早就死了。果然,后文说袁世凯1916年暴王,善耆还支持蒙古王公叛乱,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