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

(2016-04-23 20:52:43)
分类: 原创

                         读书

中国人自古就知道读书好。“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此联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

吴敬梓是清代文学家,在他那个时代及他之前的时代,都属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有一个最大特征,即家天下,帝王视国家为他一己之私产。既然是私产,当然就世代相传下去了。

连国家都是他的私产,那生活于私产之下的人口,自然是他的子民了——何谓子民?百度上给出三种解释:1、爱护人民,治民;2、人民,百姓,治下的百姓;3、古代皇帝对于百姓的多种称呼中的一种。我只认同最后一种解释。

子民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扬名立万。这恐怕没有什么异议。但在帝王眼里,你的书读得再好,结果或者出处,仍逃不出“货于帝王家”的宿命。

封建社会被推翻、新的社会建立之后,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也许,读书应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时期;第二阶段则为毕业之后,整个人生阶段。
   
先说学生阶段。这个阶段的读书,目的非常明确:为了高考。高考又是为了什么呢?即便没有“出人头地、扬名立万”的思想,但还是逃脱不了“货于帝王家”的宿命——尽管,新社会的国家,不再是帝王一个人的私货了。所以,现在说的是:“为了国家”!

“为了国家”,听起来还是蛮崇高的。但你去问问,那些为报考公务员而挤得头破血流的青年们,他们报考公务员时有谁是“为了国家”?他们的头脑里闪过这样的念想吗?他们报考公务员,一是为父母,一是为自己。

在父母看来,做公务员是个铁饭碗,而且一不留神还能弄个官做做。要知道,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的孩子听话,这在许多父母看来是好事,但我却认为坏透了,是一件坏到灵魂的事。

从高校里走出来,有人选择做公务员,有人选择自己创业。前者若是“货于帝王家”,那后者是否便属于“货于自己”?我不大认同“货于自己”这观点。创业也是为了这个社会,为了这个国家。要说看得见的贡献,当首推创业的人。他们不只贡献了税金,还养活了一帮人。

事实上,读书若是为了创业,那么,这样的读书无疑是最有意义的读书了。因为,中国缺的不是公务员,缺的是创业者。

也就是说,大学毕业之后学子们有两个去处。但不论哪一种去处,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基本不再读书。

为了那“一考定终身”,读书把他们给读苦了,读累了,甚至于读伤了。读书没有给他们读出应有的快乐,倒给他们读成这副模样,只能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

如果说在校期间的读书,把他们给读伤了,那放下书本、走向社会,一直延伸到他们整个的人生都不再读书,均与他们的受伤有关?如果中国人不爱读书的根源在这里,那中国的教育岂不是罪莫大焉?!

 

整个世界都在强调读书,世界读书日的设置,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那么,读书究竟有多重要?回答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就简单在,谁都可以讲说出读书的若干好处,比如读书成才论,读书成功论,读书进步论,读书明理论。

而所谓的复杂,又复杂在什么地方呢?我说你听:有人读了许多书,他成才了;有人读了许多书,到头来一事无成;有人读了许多书,他知识渊博,有人读了许多书,竟然是个糊涂蛋子;有人读了许多书,很明事理,有人读了许多书,却成了个书呆子。有人一天的书也不曾读,可他的人生照样精彩,比如为新中国打江山的那些老革命,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却成了共和国的将军。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不读书的人,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商场,抑或在情场,竟然都混得比满腹经纶的人更潇洒、更得意。

读书的人看不起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人也看不起读书的人。不读书的人凭什么看不起读书的人呢?只因后者混得比他们差,比如政治地位,比如经济基础。在读书人的眼里,官也好,钱也罢,都是庸俗的、毫无价值与意义的。在不读书的人眼里,读书的人因为爱书,或者因为受读书所毒害,混得无官职、无金钱;而无官职、无金钱就是无地位。在我们这个社会,一个人混到这个样子,总被认为是失败的。

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我也有看不起不读书人的毛病。即便在写作此文前一小时,我的这种毛病还残存于我的体内。但此刻,我总算开悟了:你说他们(不读书的人)的人生没意义、如行尸走肉,那你的人生就有意义?意义何在?你不是行尸走肉?你说他们没意义,可他们却活得比你潇洒、比你得意,甚至比你成功,这又作何解释?

你看不起他们,他们也看不起你。这几乎就是打了一个平手。也许,在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应当看得起他们,并学习他们。学习他们什么呢?学习他们不读书却活得比读书的人潇洒、得意。他们也应当感谢我们,而不是看不起我们。感谢我们什么呢?感谢我们不与他们争名夺利。官场就那么几个位子,我们若也掺和进去与他们一争高下,抢抢夺夺,胜者是谁,还真难说。即便我们抢夺不过他们,毕竟也会给他们的抢夺带来一定的压力。不跟他们抢夺位子,也不跟他们抢夺利益,好处都让他们得着了,得了便宜不感谢我们一声也就罢了,怎么着也不该看不起咱们啊!

这就是我说的复杂。

而读书,原本不复杂。

复杂的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在一些国度,在一些民族,一个靠读书而读出学问的人,颇受国家和民族器重,而在一些国家,在一些民族,一个靠读书而读出学问的人,往往不如不读书的人,没有学问的人活得好,受尊重。在这样的国家里,民族中,他们认定的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你手中握有多大的权力!权力越大,你越成功,且不管这权力是如何弄到手的。他们尊崇权力,视权力为一切,甚至可以给权力者下跪。

当权力成为这个社会的至高无上时,不难想象,权力者会犯下怎样的滔天罪恶。

苟且于这种世风之下的读书人,与其说他们妄图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与学问,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利用书本来躲避这污浊的世风,获取苟且偷生式的心灵慰籍。

 

尼采反对读死书。事实上,当尼采因眼疾而不得不停止阅读时,他突然产生一种轻松之感,当他从书籍中解脱出来时,他才有功夫自己思考了。这让他真切地感到,对于一个哲学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自己来创造思想。而对于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来讲,把太多的时间耗费在阅读上,不啻是一种浪费。“在破晓的黎明时分,在精力最饱满、最洋溢的时候,拿起一本书来读,——我把这叫做堕落!”他说。他甚至认为,自我教育是造就一个思想家的唯一途径:“没有教育者。——作为思想者,一个人应当只谈自我教育。”书籍、知识、他人的思想都只能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本身。

许多时候,尼采的思想并不被公众所完全接受。但我认同他这种观点。一个有独创性的哲学家,的确不应当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要获得独创性,他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尼采认为,哲学家与学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者仅以‘翻’书本为业……最后就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不翻书,他就不思考。当他思考时,他是在对一个刺激(一个他读到的思想)做反应——最后他就只会做反应了。学者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赞同和反对,用来批评业已产生的思想——他自己就不产生思想了。”哲学家显然不能做学者的事。或者,哲学家千万不能像学者那样只会做反应的事。哲学家要推开一切书籍,在破晓的黎明时分,在精力最饱满、最洋溢的时候,去思考。

这么多年以来,我每天都要读一点书,然后再写一点文字。尼采的思想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回过头去看自己所写的文字,也即我思考的产物,的确是在对一个刺激(一个我读到的思想)做反应。也就是说,拉拉杂杂地写下的那些篇什,那些思想,不过是在对一个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罢了。也许正是因为那些篇什,那些思想来自于一个我读到的思想的反应,故,那些篇什,那些思想才没有产生任何反响。跟在别人的屁股后边,你能够看得到的,只能是那个人的屁股。即便你把这个人的屁股琢磨个精透,终究是一个屁股,而非大脑。要想不在对一个刺激做反应,就要离开这个人,远离他的屁股。也不要指望走到他的前面,研究他的大脑。他的大脑在他的头脑里,你更研究不到。

唯一可行的,就是尼采的办法,从书籍中解脱开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的思考上。

但列位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千万别以为我是在要求大家不要读书。即便尼采可以那么做,我们也不可以照葫芦画瓢。毕竟尼采是一个哲学家。他有天赋。我们不是尼采,我们没有他那个天赋。尼采不读书,不跟着别人的思想走,是他害怕自己的思想缺乏独创,走到人云亦云的路上去。我们不必有这种担心。也许就我们的能力而言,我们只能“在对一个刺激”做一点反应。如果不读书,可能连这一个刺激也不会有。也就是说,如果不读书,我们连做反应的机会都没有。

事实上,尼采在发生眼疾之前,他还是读了许多书的。1887年,尼采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手记》的法译本。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陀氏其人,他描绘自己读此书时的感觉:“一种血统本能直接呼叫出来,我的欣喜超乎寻常。”后来又读了《死屋手记》,赞叹陀氏是“深刻的人”,他写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从之学到一点东西的唯一的心理学家,他属于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幸运情形。”

有人说,尼采与叔本华,犹如佛教的大乘与小乘。他们都悲观,但叔本华的悲观是完全出世,否定人生,尼采却是出世复入世,否定人生然后又力图肯定人生。

在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我们不难发现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痕迹。这足以说明,尼采不仅阅读过叔本华的著作,而且受其影响甚深。尼采曾经这样称赞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个体化的哲学,由个人仅仅为了自己而建立,并探究克服和安慰的手段。”借叔本华哲学问题,尼采发挥出他自己对于哲学的对象和使命的一番看法。他说:“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站在整幅生命之画前面,解释它的完整的意义。”

尽管尼采后来否定了叔本华的哲学,但并没有否定他在1874年关于叔本华所说的话。事实上,他不仅没有否定,反而承认,他不过是像柏拉图利用苏格拉底一样地利用了叔本华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讲,尼采在突发眼疾之前,也曾在他思考时,在对一个刺激(一个他读到的思想)做反应。与我们大不同的地方在于,尼采没有陷入“最后他只会做反应了”。而我等思想肤浅之人,却陷入这“最后他只会做反应了”的泥淖之中。

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的尼采,在读了许多书籍之后,停止自己的阅读,转入深刻思考自己的思想,这应是智者所为。但若认为他从不读书,那显然是个天大的错误。作为一个像尼采这样的思想巨人,我非常赞同在其到了一定阶段,即便不发生眼疾,他也应该停止阅读,因为,该他出自己思想成果的时候了。试想,如果尼采的眼睛不出问题,那么,他是否会道出那番让人易于误会的思想呢?

我不是尼采,所以,书,我还是要读的。但不是尼采,并不意味就没有了自己思想——在适当的时候,不妨放下我手中捧读的书,写些完全属于自己的思想,也不是不可能。

 

有人问我:“读书不就是为了获取学识吗?”

“是的!”我回说:“不过,读书在我,早已是为了让我的人生安静起来了,当然,也早已是为了让我的内心淡定、从容起来了”。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雨谷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寄生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