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人
(2016-01-21 17:05:33)| 分类: 原创 |
有这样一个典故:唐朝时有个叫裴度的人,此人在唐宪宗时官至宰相。裴宰相年少时贫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高人。高人看了看裴度的脸相,发现裴的嘴角纵纹延伸入口,这种面相的人,会遭饿死横祸,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行善,裴度依言奉行。日后又遇一行高人,高人看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
这个典故,明眼人一看便知,与佛教有关。目的就是劝勉、告诫我们,行善之人不仅能改变命运,而且能像裴度那样,贵为宰相。
当然,这个典故还不只是劝人行善这么简单。这个典故的真实意图,乃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指人的仪表总受心灵思想的因素影响。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情志、心灵必然表现在人的仪表上。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但我们在看一个人的仪表时,却很少有人会联想到此人的心灵、思想、情志等诸多因素。一般来说,当我们看见一个人的仪表不错时,如果是异性,我们便会喜欢,甚至爱。即便同性,也有好感。可如果我们所见的人其仪表并不很好,甚至极丑陋时,即便异性,也不会喜欢,更不会爱。至于同性,不仅无好感,许多情况下还会心生厌恶。
那么,是不是令我们心生喜欢、甚至爱的人,便是心灵、思想、情志皆好、皆美的人呢?他(她)的仪表,与这些东西有关吗?即使有关,仪表好的人命便好?照这个推理,仪表差的人就只能是苦命?如果仪表差的人,努力去行善,仪表可否会改变?如果仪表好的人,从不行善,他的好仪表会不会变成坏仪表?
宗教的事,很玄乎,我也说不清楚。但我是认可行善的。我之认可,绝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这仪表,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踏实,睡得安心。
“相由心生”,我查了一下“百度”,发现有人竟然从心理学、玄学、道教、佛学和科学这不同的层面,给出了相当有意思的解释。
心理学比较简单。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映着其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反之,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都是愁云密布、眉头紧锁。
玄学略显复杂。在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有这样的论述:“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寸之心。”以及“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道教略显深奥。道家认为,心念即生。心念影响身体。比如一个愉快的人,他的心理便舒畅,便神清气爽,便气血调和,便五脏得安,如此身体便健康,健康便满面光华,双目炯炯,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睛一亮。反之,若是工于心计,或郁郁不舒,便气不舒,血不畅,五脏不调,六神无主,如此脸上便青黄蜡瘦,黯淡无光;表情则是双目无神,半死不活。结论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这张脸长得如何,还要发于己心。
科学好似靠谱。人体由骨骼、皮肤、毛发、血液等组成,骨骼是支撑,而心则维系着生命,如自然的动植物一样,人的心情、心念主导着人的身心,它是生命支配者,是中枢的中心,身体的其它器官受它支配并相互影响着,内在的心理状态会通过外在的器官表现出来,并通过时间的累积影响、改变着外在形态。
佛教最为有力。“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我无意去考证“相由心生”,我只是想知道、了解心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相。从上面我所引证的文字上看,都有道理。但心理学所给予的解释,让人误以为是相书,而不是什么心理学。玄学部分,我仿佛没有看到玄;道教呢?则有点像医学。即便科学部分,也并不十分有力。唯佛学有点意思,却又有点让我云里雾里。
如果“命由己造,相由心生”,那么,在造命时,可不可以一并造心?如果命可以造,而心不可以造,显然说不通。心和命,命和心,究竟有没有关系?什么关系?佛教并没有说得清楚。也许,命的事,心的事,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但既然命可以造,相也可以心生,仿佛又是明摆的事,怎么能说无法言传呢?
世俗中,命乃天注定。“听天由命”,几乎成为我们与命运达成的一种共识。“听天由命”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尝试改变命运,命是你无法改变的,至少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听天由命”,常常成为面对不幸的命运时,我们最好的托词。
而“相由心生”,到了世俗世界,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语便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可见,心与命是一对矛盾体。
命与人的仪表有没有关系?乍看上去,应该没有关系。但若仔细地想一想,关系还是有的。依照上面给出的结论,不难看出,好命的人仪表也好,至少“满面光华,双目炯炯,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睛一亮”。而命不好的人呢,则其脸“青黄蜡瘦,黯淡无光,双目无神,半死不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全写在他那张脸上了。忽地明白,人何以在意他(她)那张脸了!原来,它关涉到人的命运呐!
可是,也不对啊!一个人把他(她)那张脸弄好看了,他(她)的命也好看了?如果命这么好弄,那世间哪还有命运悲惨这一说?
弄来弄去,看来还是“相由心生”靠谱。可是,靠谱归靠谱,不妨问一下,问所有的男女:你每天花在脸上的时间长,还是花在心上的时间长?恕我直言,我所见的芸芸众生,无不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了他(她)们的那张脸上了,很少有人与自己的心对话,跟自己的心聊一聊。因为,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甚至有些荒唐!
事实上,这是一个靠脸吃饭,靠脸定成败、定胜负、甚至定荣华富贵的时代。所谓“以貌取人”,取的乃是一个人的脸蛋。如果那一张张好看的脸,不是“相由心生”,而是后天人工所造,那“相由心生”还成立吗?还站得住脚吗?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司马迁说的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好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宰予,则长得很好,且能言善辩,但后来孔子发现此人言行不一。此事令孔子很感慨,他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孔圣人,也以貌取人,以言取人。可见,以貌取人,以言取人,并不只发生在我们凡夫俗子之身。
但“相由心生”并没有错。错只错在世俗的人们不是透过心来观相,他们尚不具备这个眼力。他们的眼窝子太浅,只看得见相,看不见心。在看相的时候,他们从来想不到心的事。这不能全怪他们,尤其不能全怪责他们的眼窝子浅,也不能怪责他们忽视了人的心灵,心灵的生活。他们之所以会犯这个低俗的过错,乃在于这世上有许多漂亮的面孔并不能与其心灵相匹配。也就是说,许多人生就一副漂亮的面孔,但当他(她)说话时,当他(她)做事时,却一点也不漂亮,甚至缺德,缺文明,缺修养。而一些面相丑陋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不由地令人敬仰,讨人喜欢。
我说不能怪责他们的眼窝子浅,不能怪责他们忽视了人的心灵,心灵的生活,乃是由于世俗的观点也极不支持“相由心生”。比如,我们说“黑蟒口中舌,黄蜂尾上针;两般尤未毒,最毒妇人心。”
这句话流传极广,使用率颇高。当我写“相由心生”时,我才发现这句话有问题。问题在哪呢?如果“最毒妇人心”,那依“相由心生”,则妇人之相理应面目狰狞,丑陋不堪才对。可事实是这个样子吗?即便不是每一个女子都长得如花似玉,可也没见几个面目狰狞,如凶神恶煞一般的女子啊!
可见,“最毒妇人心”不过是男人对女人的贬低罢了。至于一些女性也使用这个语汇,只能说明“同性相斥”。
实际上,人的脸其版权应归属于他们的父母。某种意义上,我们这张脸乃上天所赐。按照古人的观点,我们没有权力改变我们的脸。古人是这样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今人显然不受这思想约束了,他们,尤其女性们,将整容变为一种时尚,变为一种潮流。她们之所以要变,要篡改父母的版权,是她们深知,一张好看的脸在人类世界意味着什么。要改变她们的命运,就只能从脸开始。莫说篡改父母这版权,就是背叛父母,也在所不辞。
只是这改变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她们未必知道。就我的理解,我认为这改变,貌似为她们自己,实则为取悦男人。为取悦男人而活命,可能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我说不能怪责他们眼窝子浅,不能怪责他们忽视了人的心灵,心灵的生活,是因为人类世界并不认可“心灵美,美在内”。这个世界现实得令人悲酸,许多人有着很美的心灵,可他们却并不受欢迎。他们不受欢迎,不是他们说了粗俗的话,做了卑鄙的事,而是因为他们的仪表,尤其因为他们的那一张脸——长得太不好看了。这方面最鲜活的事例,莫过于明星们的表现。他们中许多人过的明明是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可由于他们有一个好的仪表,尤其有一个好的脸蛋,世人不仅追之、捧之,还崇之、拜之。有时候,我真觉得这个世界疯了,可世界哪里会疯呢?疯的是人啊!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无常经》:“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相由心生”真的没错。只有真正的人,只有堪称完整的人,完美的人,才能达到“相由心生”,才能真正地“相”“心”合一。那些只有其表,而无心灵,那些心思很坏,却长着一副好仪表的人,不是“相由心生”错了,而是造物主对他的一种嘲弄,甚至是一种惩罚。
因为,所谓人,不是只有仪表,他还得有心灵。只有“相”“心”合一,才能称之为人。其余的,都只能是半个人。或者,一半是人,一半是动物。
人的意义,也突然在此刻让我明了——不是我们长成什么模样,而是我们的心灵它是个什么样子。有心灵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有了心灵,人就有了活的意义,也才能活出人的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