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 怕 爱 情
(2012-07-18 08:54: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害 怕 爱 情
马克西·万德尔是我比较喜欢的德国女作家,她出生于1933年,1977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万德尔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在故乡读小学,中学毕业后从事过多种工作。与奥地利作家弗雷德·万德尔结婚后于1958年迁往前民主德国,当过摄影师、记者。1978年发表的纪实文学作品《早安,美女》,引起强烈反响,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媒多次介绍,学校的课程中也列入此文,作为讨论民主德国妇女问题的基础。
《早安,美女》这本书是17篇采访谈话录,采访对象从17岁少女到74岁的老妪。作者提出关于妇女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性、婚姻、家庭、友谊等等,被采访者坦率地表达了她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万德尔将录音整理成文发表,语言亲切、流畅、朴实。通过这些女性讲述自己的经历、困难、情感和需求,展示了妇女在实现自我的进展中的成功与挫折。
连日的炎热,让人不得不依靠电风扇、空调来抵御这高温。同样,我也离不了这两样东西。不过,我更崇尚“心静自然凉”的朴素道理。而要做到心静,最好的方法乃是读书。
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读书,一定得读一本好书,内容很吸引你的书。否则,你静不下来。我静得下来,一是由于近来身体颇不好,二是的确读到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我读的这本书,是蓝袜子丛书系列里的德语国家卷,本卷收录34个德语国家女作家的作品。
透过这34个德语国家女作家的作品,有两点感悟:一,全世界妇女的地位都是一样地令人心酸,只是,中国比她们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二,同为受苦受难的女性,她们创作了许多文字,而我们则相形见绌。即便是当下,中国有那么多的女作家,可关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呼号者寥寥无几。她们像男性作家们一样思考各种问题,惟独丢下了她们自己和对她们同性的命运的关注。而事实上,中国女性的地位仍然没有她们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好!
关于“蓝袜子丛书”的“蓝袜子”,值得作一交待。
18世纪中叶,一群英国上层妇女倦于惯常的玩牌闲聊,决定改设文艺沙龙,以娱心智。被邀的学者名流中不乏寒士,着蓝毛袜以代入时黑丝袜者有之。“蓝袜社”因此得名,“蓝袜子”,亦成为女才子的雅号或戏称。
之所以对这段文字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作一交待,实在感喟于英国上层妇女所设的文艺沙龙。这是18世纪的事了,而今天英国还有没有,我不知道,但中国却是始终没有的。
<>
我对这篇文字的标题很感兴趣。当然,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篇文字里头的这样一段文字:
我一直在想:女人比男人吃亏。我看到一切永远是针对妇女的。我想:如果我真的十分了解一个男人,我应该马上嫁给他。婚姻对我来说是保险公司,是旅店,或是墓地,这要视情况而定。当我知道自己孤单一人而且必须坚强的时候,我觉得更满意了。有丈夫的那一刻我会变得懒散。随后我和其她人一样重复着那老一套,接着我就完蛋了。
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马克西·万德尔正微笑着坐在我面前。我对她脸上持有的微笑甚为不满。但万德尔耸耸肩,摊开双手,好像在说:“生活就是这样!女性的命运就是这样!你能怎样?”
是的,万德尔说得对,说得好!面对悲苦的命运,微笑,既是默认,更是不屑。微笑比哭丧着脸更具震撼性!当然,此时的微笑也最令人痛彻心扉!
在中国男女作家的笔下,也可以找到一些反映女性悲苦命运的文字,但你决然找不到万德尔记录的这个女性——这个女性对自身命运乃至于整个女性命运的思考。朴实、自然的语言里饱含着对爱情的恐惧,对家庭、对男人的恐惧。而更大的不幸则在于,无论这些东西是多么恐惧,你都难以逃脱。“随后我和其她人一样重复着那老一套,接着我就完蛋了。”
而让万德尔笔下的这个女性深感恐惧的又何止于此?
他们中的所有人都认为,对姑娘不能认真,她们就是睡觉或者逗乐玩的伴儿。我曾经看到过他们应付得相当不错。于是我也想这样做。尽管如此,也有这样一些男人,只要女人和他们上床,他们就爱她。只是,这么做会带来责任问题,而他们不敢承担。我不得不承认,有时我有和某个人睡睡觉的这种需求,…为什么女人不能拥有这份权力。
…对于爱情,我有恐惧感。
…我处处看到我们女人受歧视。我的妈妈刚甩了几个傻瓜。外人心里会想:一个彻底解放了的女性!可她只是这么说说而已,她骂人,她大吵大闹,然后又恢复老样子,对爸爸言听计从。
与文字交道多年,尚不知文字有如此的奇妙!不信,你看:
我一直在想:
女人比男人吃亏。
我看到一切永远是针对妇女的。
我想:
如果我真的十分了解一个男人,
我应该马上嫁给他。
婚姻对我来说是保险公司,
是旅店,或是墓地,
这要视情况而定。
当我知道自己孤单一人而且必须坚强的时候,
我觉得更满意了。
有丈夫的那一刻我会变得懒散。
随后我和其她人一样重复着那老一套,
接着我就完蛋了。
这像是一首诗。如果你不那么健忘的话,你一定觉得这些文字怎么那么熟悉啊!是的,这正是我抄录在本文中的《害怕爱情》里的一段文字。那段文字是散文,而我把这段散文变成了一首至少看上去像诗的文字。这究竟是文字的魔力游戏,还是爱情的奇妙之功?我自己一时也有点愣怔。如果说这是文字的魔力游戏,可我对这游戏似乎并不那么有兴趣,而若说是爱情的奇妙之功,仿佛万德尔笔下的爱情一点也不奇妙!事实上,真实的爱情即使没有那么可怕,也无奇妙可言。中国作家笔下的爱情太美了,令人陶醉,心驰神往。可这种爱情是作家们自己一直渴求却总也求之不得的,无奈与痛苦之下,他们创造了神话爱情。万德尔笔下的爱情是真实的,惟其真实,才那么真切地撼人心魄,以致于我们既可以当作散文来读,也可以将其读成诗的意蕴。
爱情是沉重的,沉重的令人害怕,但这恰是爱情的本质。事实是,无论爱情有多么沉重,又是多么地令人害怕,可人类却如酒鬼渴望喝酒一样,只求一时痛快,而不顾及清醒之后的痛苦和悲伤。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三日,雨谷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