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 后 事

(2012-07-03 15:14: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

 

人生不过两件事:生前一件事,身后一件事。

生前,都很繁复,而所有的繁复不过是为糊一张口,其余的东西都是扯淡。身后,其实已与我们无关,那是别人的事,终究不过是埋掉,拉倒。

但有些人却不是这么简单。

比如项羽、虞姬。他们是最早引起我感叹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身后何其悲惨!而这悲惨,无论何时提及、忆起,都让我酸楚不已。

中国历史上这个最伟大的英雄自刎乌江后,被胜利者刘邦五马分尸,身首分离。五体葬于山东,血衣及残余部分葬于安徽。与他出生入死“闹革命”的随征夫人虞姬,自刎后则身葬安徽灵璧,头葬安徽定远。一对恩重如山的夫妇,其命运,竟如此相同。令我唏嘘、酸楚的是,时至今日,他们依然身首异处,埋在不同的所在。多年来我一直疾呼把他们的尸骨合葬于家乡或合葬于安徽、山东某一处坟墓中,无人响应。

最近,一家影视机构正在筹拍电视片《虞美人》。导演找到我,说,他的编剧看过我的一篇文字,说我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爱妻虞姬?我回答说,是的。当然,我再次强调这样的观点,即: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惟一把女子当人来爱的男人!虞姬为他自刎,就是最好的明证。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哪一个女子以这样的方式献身于自己的男人!在虞姬看来,一个女人倘能死于自己心爱的男人之怀,那是何其幸福而又何其豪迈的事情!有人说,虞姬虽然死得壮烈,可她却是幸福的,我深以为是。

项羽不肯过江东,除了不愿让残酷的战争持续下去,再就是他的爱妻已在他足下的这片土地上躺了下去。他若过江东,岂不是要他丢下爱妻?这怎么可以?生时,他们寸步不离,死了,也当如是。这便是项羽对爱的理解。

 

2011年我去了汨罗。正是此次之行,让我惊叹地了解到,屈原竟有12疑冢。

出现12疑冢,是因为有人要掘屈原墓并扬言鞭尸。关于12疑冢,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我在《两个贵族:屈原与项羽》一文中已作过记述。其实,我更愿意相信,这12疑冢是热爱、同情屈原的良善的人们所为,而不是神仙所为。

但不管怎样,一个人死后留下12座坟墓,总是让人充满感叹的!

当然,要说感叹,或者说厉害,还是曹操这个人身后的安排。

上个月我去亳州,在朋友的安排下看了曹氏墓群,埋的都是曹操的亲族,就是没有曹操。

朋友认为,曹操创天下,杀人很多,结下的仇冤可想而知。尽管后来当上了魏王和丞相,可依然胆颤心惊。不单生前怕遭人暗算,就是死后也怕遭人掘墓碎尸。

在亳州,关于这段历史,有一个传说。说曹操66岁这一年,头疼病越来越重,他料定自己的寿命不会太长,当时他住在魏都邺城(今临漳县),把几个儿子都差往外地驻守,只留下一个干儿子(据说是他的书童)在他身边。有一天他把干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啊,这么多年来我待你如何呀?”

干儿子急忙回答:“父王待我恩重如山,胜过亲生父亲,父王如何问我此言?”

曹操说:“知恩就好。看来我快归天了,临终前有一事安排,如果你真有孝心的话,你就照我这安排办理,否则就是不孝。你能照办吗?”

“父王尽管吩咐,儿子一定照办。”干儿子诚惶诚恐。

“那好,”曹操说,“你听着:第一,现在你就给我制72口白茬棺材;第二,目下天下未定,我死了不许声张;第三,我死后不许陪葬任何东西,只有你一人知道我装在哪口棺材内;第四,不准披麻戴孝,我归天是喜事,你要穿红着绿;第五,埋我时要挖72个墓坑,72口棺材同时出城四门;第六,把我埋藏后再告诉你其他兄长和母亲。以上六条,必须照办,否则就是逆子。”

干儿子自然是不敢违背父王之命,连声说“一定照办,一定照办!”

没几天的工夫,曹操真就死了。干儿子照办了五条,只剩下最后一条。他想曹丕是老大,我应该先告诉他。于是,离开了邺城,找到了曹丕,见了曹丕,说:“哥,咱父亲归天了!”曹丕一听,“啊?归天?何时?”

干儿子说:“五天前去世于邺城,已按父王生前安排埋葬了。”

曹丕是个暴躁脾性,一听父王死了还埋葬了,又一看这个干弟弟不但没披麻戴孝,还穿红着绿,心想,父王肯定是这小子谋害死的,不然他咋能不通知我就自个儿做主把父王埋了呢?曹丕顿时大怒,抽出宝剑,只听“扑哧”一声,把干弟弟杀了。自己则即刻奔回邺城。

曹丕回到邺城一问,方知都是士兵参加埋葬的。一看埋了七十多个坟头,哪个坟内埋的是父王啊?问谁都说不知道。曹丕听后,泪如雨下,可是干弟弟已被我杀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扒坟认尸?”不行。又一想,这可能正是父王安排的“千古隐身之计”?心下才有所宽慰。

后来曹丕当上了皇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但未建“魏武帝墓”。这72座坟,被后人称之为“72疑冢”,至今仍是谜。

曹操素有“奸雄”之谓,因此,对于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应该说还是存在的。

 

<>    如果说曹操为自己的身后事绞尽了脑汁,那么,面对成吉思汗,他不过是个“小巫”。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途中病逝,但他的尸骨安葬之地,却从此成为千古之谜。

根据蒙古的习俗,汗的安葬地点是极为秘密的,因为游牧民族频繁流动和迁徙,再加上战争使地盘经常失去,秘葬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秘葬的形式,有两种说法。一是葬后驱群马在其葬地狂奔,踏平浮土,以泯其埋葬的任何痕迹,然后使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使人无法知道大汗到底葬在哪棵树下;二是葬后仍以万骑去除痕迹,并以千骑守护,不准任何人进入此地。来年春草生长,千骑散去,登高远望,平展如旧,无人看出葬土痕迹。

成吉思汗可能是帝王里头埋得最为隐秘的一个。之所以说曹操的72疑冢是“小巫”,不只在于蒙古安葬汗的习俗,而在于他们实在比汉民族的筑坟埋尸高明许多。事实上,我们清楚得很,如果哪个帝王想掘前朝帝王的坟墓,不管你有多少疑冢都小事一桩。即使帝王不干这事,盗墓贼也不费多大气力便可将72疑冢悉数打开。所以,看上去曹操为自己的身后事颇费脑汁,也很高明的样子,而其实一点高明也谈不上。此种所为,实令人想起沙漠中的鸵鸟,遇到危急时便把头深埋进沙漠,自以为安全了。

 

身后事,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之所以写上面这些人物,则实在是感叹人死之后还会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因为,在我看来,如果人生之艰难,那死了之后则实在是极简单的事了。可是,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似乎都对身后事比较关心。如此一来,死亡也就成了一个问题。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问题来了,没有土让你安,怎么办?于是住在北京的人葬到了河北。那其它城市的人又葬于何地呢?看来,政府不仅为百姓的住房头疼,还要为百姓的墓地头疼!人活着让政府头疼,人死了还让政府头疼,这事儿真叫人头疼!

人生前为活命而四处奔波,苦了一辈子换来的不过是一死。既然死意味着结束,那为何我们还要为这结束绞尽脑汁呢?如果曹操当初让他的干儿子弄口棺材悄悄地把他深埋掉,连个坟头也不要,既没了后顾之忧,也给后世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作了榜样。他若是这样做了,仅此一项,曹操便值得我们敬佩不已!只可惜,曹操尚不具备这样的境界。所有的帝王将相都缺乏这样的境界。

阿容不是项羽,不是屈原,不是曹操,不是成吉思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却有这样的境界,而且更彻底——他主张身后把尸体火化掉,然后抛撒于父母坟前。因为,在他看来,人在生前这几十年光阴里完全地从大自然那里索取,死后若再搞个坟墓占用土地,实在说不过去。

阿容只能管自己的身后事,他管不了别人。但他有一个建议,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有境界的人。这个建议是:死之前留几句话给安葬你的人,对他(她)说,不要花巨资买墓穴,立墓碑,活着时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死了还在墓碑上刻个名字干啥?把自己的骨灰埋在一棵树下,一辈子只向大自然索取,死后给一棵树作肥料,算是此生惟一的一点回报吧。这么一来,你总算高尚了一回,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你活着时总让政府很头疼,如今死了,咱不让政府为咱头疼了,让他们高兴一回吧!让他们看看咱一个平民百姓,也是有觉悟的、有境界的。

 

不过,说实话,面对身后事,我愈来愈不能乐观了。一方面是死者终不能参透人生,一方面是死者后人的不孝与贪财太令人心寒。

北京大兴区殡仪馆遗体火化师、殡葬礼仪师姜笑谈起这等事情的时候,无论如何他是笑不起来的。

大兴殡仪馆的安息堂里,有800盒左右的骨灰几十年无人探望,子女早已失去联系。还有的遗体,亲人送来后就偷偷离开,杳无音信。

孙子在遗体前打起来的、把遗像摔了的、灵车出家时敲着车盖转着圈破口大骂的……殡葬这个小世界,时刻映衬着社会大舞台。最近几年,北京房价大涨,不菲的拆迁补偿款使得在遗体告别厅直接“火拼”的遗产纠纷越来越多。

曾有一次,逝世老人仪式还没结束,儿子着急地问:老人的房子,今天晚上该谁回去住啊?言外之意,要明确房产归属权了。一来二去,姑奶奶火了:不孝子,没说不给你啊,你回去吧回去吧,这些东西都拿走!一气之下,姑奶奶便把花圈“啪”地点着了。

北京市政府有一项规定,凡北京市民,去世火化后,政府支付5000元丧葬费——很多亲人,甚至将这笔钱也归入待划分的遗产之内。

为了领这5000元,曾有三个儿子在姜笑的办公室大打出手,一个儿子拿着身份证,一个儿子拿着死亡证明,另一个拿着火化证明,红着眼,谁也不让谁。

俗话说,人死为大,入土为安。然而,现在人们似乎丧失了对死亡的基本尊重,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

“殡葬也是一种社会教化传承,它的精髓是‘慎终追远’,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姜笑说,“然而现在,连名人之后也做出这样的事,这个社会的德性,还有多少?”(见《中国新闻周刊》第22期,作者陈薇)

当逝者与他(她)活着的亲人之间只剩下钱并为此而产生纠纷、红着眼谁也不让谁的时候,逝者即使入了土,难道就能够获得安宁了吗?有句话叫“死不瞑目”,恐怕才是逝者的最终结局吧。

这样的结局显然不是逝者愿意看到的,倘使他们真的在天有灵,当他们看见这一幕时,他们岂止只有愤恨,恐怕还要打自己的耳光:结婚干吗?生孩子干吗?即使结婚也不该生孩子啊!如果把对孩子的疼爱放在老婆身上、丈夫身上,夫妻恩爱一辈子,那不是比要一帮不孝的儿孙更好吗?更有意义吗?这样一帮儿孙与其要他传宗接代,不如让自己断子绝孙。事实上,这样的子孙何益之有?

曹操、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对身后事有所顾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他们采取何样的举动,也都在情理之中。因为,毕竟历史上掘坟鞭尸的事不时发生。平凡人物们倒是没有这顾忌和担心。他们顾忌和担心的,则是葬于何处,至于不孝儿孙们为争抢他们微薄的一点财产而大动干戈,恐怕才是他们始料不及的吧?对人性,他们尽管有相当的认知,可对于自己儿孙的人性认知,却是空白。在他们看来,自己的骨肉难道还会做那些不义之事?然而,他们哪里想到,做这种事最凶残的大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在金钱面前,许多人丧失了人性。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我对人性有过深的认知,反正,我不主张留一丝一毫的遗产给后人。当然,不留遗产给他们,也要作好不给他们负累的准备——既不要他们供养自己,也不要他们为安葬自己花费他们的钱财。死了之后拉去火化,然后撒掉,连几百元的骨灰盒子也省掉。

 

这两年来,对生死问题阿容先生颇多思考。如果生是艰难的、酸涩的,那死则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可许多人愣是把一个极简单的死弄得如此繁复。人们在活着时看不透人生,争名夺利,倘使能够得以勉强谅解的话,那死了之后为何不能洒脱起来,放弃世俗的种种东西呢?有人说,死后的事由不得自己了。其实不然。死后的事之所以依旧那么繁复,那么世俗,其责任死者也是脱不了关系的。如果我们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心愿交代下去,一切从简,活着的人会不遵照执行?有些人明知“死去原知万事空”,可依然希望活着的亲人为自己办隆重、排场的葬仪。至于活着的亲人,也碍于情面,铺张浪费,以为如此便是对死者最好的孝敬。而这些孝敬的亲人,在死者健在时连看他们一眼都抽不出时间。

思考生死,你不得不感叹,人这种动物是尘世间最无聊、最可笑、最可悲哀的物种。尤其是当他们自己把自己搞得那么繁琐时,你无法不笑,无法不悲哀。谁能敢说他的人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着的?谁能敢说他的人生绝不是为了糊口而有着别样意义的?这般的问我还可以问无数个,只是,包括这些发问又有什么价值呢?既然我们都是一个样子,谁也不要轻言高尚、伟大这类辞藻。人类究竟堪不堪配这类辞藻,我一直是抱有怀疑的。——常有人指责我悲观,消沉,可我想告诉指责我的这些人,睁开你的眼睛看看这尘世,包括殡仪馆里那一幕幕,你来告诉我,有谁可以言之高尚、言之伟大?一些被我们视为高尚、伟大的人物们,他们连死亡都参不透,还谈什么高尚、什么伟大?

几十年穿梭于人世,对人、对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了认知。这种认知不管造就的是我的乐观,还是我的悲观,都不敢说自己终究看透、看淡、并彻底地放下——人的可悲,正在于此。不管我们怎样看透、看淡,终究还要被世俗所左右。同样,父母先后离世的这许多年间,我又开始穿梭于同在人间的另一个世界。那里有真真实实的悲情,但更多的依然沿袭着尘世中的东西,一切的名利、富贵、高下,都还在这里生生不息。我开始怀疑这人生:我们究竟要干什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

很显然,我仅有这份怀疑的勇气,而没有解决这怀疑的能力。好在,人类每每遭遇困惑、迷惘时总喜欢寻找上帝,我也寄望于一回上帝吧,尽管我也知道,上帝不可能回答我的问题。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日,雨谷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孩子与宠物
后一篇:露水姻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