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闷
(2011-10-04 16:52: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纳闷
1998年9月,我将自己几年间创作的十多万字的散文结集出版,书名叫作《活着,总是美丽的》,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
一晃,十几个年头过去了,这本小书连我自己都快忘了。可是,有一个我并不熟悉的网友——准确地说是博友吧——我们都在新浪上开了自己的博客,我每发新作,这个博名叫“清风幽谷”的博友便准时赶到,有时留下脚印,有时会写下一段很长的评论文字;尽管如此,我依然不是很在意。事实上,我对所有来访的博友都持这种态度。但这个月的24日,“清风幽谷”给我发了一张纸条:“阿容老师,很高兴在网上购得你一本书,《活着,总是美丽的》。”我看见这张纸条,非常惊讶:“十几年了,网上怎么还有我的书呢?”因为好奇吧,我便给她发了张纸条,问她购书的过程。她写得很详细,也正是这详细,出现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
书是在淘宝网买的。
“清风幽谷”和卖书人有过一段对话,大意如下——
“清风幽谷”:书(指《活着,总是美丽的》)多少钱一本?
淘宝网: 60元!
“清风幽谷”:这么贵?
淘宝网:最后一本了。
“清风幽谷”:最后一本应该便宜啊?
淘宝网:物价都在飞涨,书也不能例外啊!
“清风幽谷”:可这是一本旧书啊?
淘宝网:就这个价,你爱买不买。
“清风幽谷”:原价是多少?
淘宝网:17元。
“清风幽谷”:天啊,也太黑了吧?
淘宝网:市场上哪样东西不黑?
“清风幽谷”:好吧,买了!
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大家可以猜想得出,是书价!我还从未听说过书籍也涨价!如果是老版的书,或者是有价值、有名望的人的书,倒也罢了。像我这样的一本小书,怎么也涨不起价来啊?怎么也不该涨价啊?即使涨一点,几块钱足了,哪里就能涨几倍呢?后来,听说,“清风幽谷”又从网上购得我的另两本书,《张镭家书》和《红尘随想》,书价分别为50元、55元,而原价则为:18元、20元。
有朋友对我说,你的书涨了这个价,你该高兴啊!我很不高兴地说,我不高兴,一点也不高兴!淘宝网怎么就成了地摊了呢?
淘宝网该知道,真正有钱的人并不买书读,真正买书的人却大多没有钱。尤其这个“清风幽谷”,人家还是个学生!
说实在话,这本书,即使放在物价奇高的当下来出版,定价也绝不会超过25元。这样一本小书要价60元,几乎比地摊还要随性、还要黑、也还要可怕!我甚至想到了可恨!
二
昨天晚间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没想到那么多的人关心物价。在我的印象里,坐机关的人,谈论物价的不多。不谈论,并非他们觉悟高,而是他们都不大购物,直接购物的可能是他们的夫人或保姆。其次,他们的收入相较于普通的工农大众,高了许多。但最近一个时期却稍有例外:平民百姓从菜市场回来一脸愁苦,企业主大谈原材料价格上涨(温州的老板则纷纷外逃),机关干部也不再是“局外的看客”,有些按捺不住了,大谈特谈物价飞涨而工资却原地踏步。总之,都有了怨气。而我,不管在哪种场合,都喜欢倾听,而较少发言。即使在我的写作里,似乎也没有谈过物价。有一回碰见一个文友,他告诉我,他每天去菜场,发现每天的菜价都往上涨。他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专门写菜场,写物价,写老百姓生活之艰难。告诉我这些之后,他又倚老卖老,指责我道:“你写的文章比我好,可你有个大缺点,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你不关心物价。你知道不关心物价,对于一个城市的市长来说,他绝不是一个好市长;而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他也绝不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他缺少良知,不敢担当,他漠视人民疾苦,他也成不了真正的作家。……”尽管这个年已70的老友在别人那里被认为有些“神经质”,可我从不这么认为,甚至很喜欢他这直率,他这坦诚,他这勇敢!在这样一个到处是泡沫的时代,我不知道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更确凿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没有真话!还有没有说真话的人!?
但是,有人却告诉我,说郎咸平说真话,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并推荐我看他的《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郎咸平究竟是不是一个说真话的人,我不想过早地下结论,但仅凭他一句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我看就是一句真话。因为,郎先生说的这句真话,恰是中国老百姓正在面临和遭遇的生存状态,被他一言以蔽之了。
透过《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我不仅了解到我们有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还有物价泡沫。
那何为“物价泡沫”呢?郎先生举例说:我们大陆这边的收入这么低,电影票的价格却这么高,高到“简直无法想像”的程度。“这就叫什么?物价泡沫。”
郎先生说:“也就是说,吃的跟用的,这种大众都要消费的东西,价钱都和美国差不多,但是只要不属于大众消费品的,中国的就一定比较贵。”
他举例说:以麦当劳为例,美国麦当劳价格跟中国差不多。天然气呢?我们差不多一立方3.5元跟美国也差不多。这些东西都是他所说的“大众都要消费的东西”。而“不属于大众消费品的,中国的就一定比较贵”了。请看:长途电话费,从美国打过来是一分钟一毛钱,我们打过去呢,一分钟就是8块钱。还有松下54英寸等离子电视,相同款式,在中国卖40939元,而在美国的售价就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折合人民币只要10239元。
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三至六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东京十分之一的情况下,房价已和东京不相上下,有些地方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倍。
还有名牌的衣服,比如阿玛尼,阿玛尼的西服在中国差不多要3万块人民币,但在美国买的话,折算成人民币却只要15000块。汽油在中国是6.83元每升(阿容提示郎先生:我们的汽油现在快要接近8元每升了),在美国是4.56元每升。宝马Z4型的车子在中国要58.9万人民币,在美国折算成人民币才20万元而已。另外诺基亚1661型的手机,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全世界都一样吧,其实也不一样,在中国买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国买就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
笔记本电脑呢?中国买一个笔记本6000块,在美国折算成人民币只要3406元。郎先生继续举例子:
有个叫SAMSONITE的旅行包,翻译成中文,我们叫它新秀丽。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新秀丽,这种包在美国的话,一个大概是27美元,才是中国价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们买一个包都要比人家多花那么多钱。
郎先生的一个朋友曾经到美国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去吃饭,4个人点了很多菜,都是鱼虾螃蟹这些海鲜,一结账,4个人才49美金,折合成人民币大概300多块。每一道菜平均价格才7美金,像这种鱼虾蟹之类的海鲜,在我们中国吃的话,这点钱顶多算个零头。
还有我们经常喝的咖啡,在美国是1美元,也就是不到7块钱人民币。我们这边,就是去一般的咖啡馆、咖啡厅,一杯也大概要二三十块钱人民币对不对?似乎只有麦当劳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吃的东西,天然气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要用的产品,我们和美国的价格差不多之外,其它稍微上点档次的东西,我们都比人家贵。
为什么?
郎先生的回答是:“一切皆因没有藏富于民。”
三
我不大谈论物价,并非我不关心,更不是我不食人间烟火。之所以造成我的缄默不语,根子还在于我实在弄不懂这物价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所谓物价泡沫是怎么一回事?郎先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说明与回答,依旧没有帮我真正解开。相反,反让我更纳闷了:为什么我们明明比人家穷,比如美国、比如日本,可我们的物价、我们的房价却为何要远远高于人家?这物价是谁制定的?是物价局吗?有朋友告诉我,说市场经济下物价局早没有定价权了。我说,既如此,那政府为何还保留着这个局呢?如果与物价局没有关系,那又是谁的责任呢?政府不是一直在抓物价吗?怎么越抓越往上涨了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房价了!即便是我们这个不知是几线的城市,房价也在一天一天地看涨。
郎先生所说:“吃的跟用的,这种大众都要消费的东西,价钱都和美国差不多”,即便是这种类比,也不在情理。我们的收入怎么能拿来和美国比呢?有可比性吗?至于那些“只要不属于大众消费品的,中国的就一定比较贵”,则似乎更没道理了。至少,我是讲不出道理的。一个穷国,物价却比富国高,买同样的东西都要多花几倍、十几倍的钱,这叫啥回事?冤不冤?
现在的一些贪官、新贵们都扎堆往美国跑,不会是因为我们这高得离谱的物价的缘故吧?不过,我那本小书被淘宝网卖到60元一本,也似乎一下子使我豁然明了:难道这就是物价泡沫不成?如果是,这的确与物价局没有关系,也与政府没有关系。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行为——你尽管可以说他们黑心,也可以指责他们哄抬物价,但该买你还是照旧要买。物价这东西,你奈何不了它,它只会让你无可奈何。
四
不懂经济的最大坏处是不敢乱说话。郎咸平应该是懂的,所以他敢说,敢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其实,我们都敢说,只是你不会像郎先生说得那么具体,对美国的物价那么了解。可郎先生这么一比,也比出了很不小的问题:中国人原本对物价持续上扬,而做工的薪水依旧老价钱,就颇有微词,甚至于骂娘,这一对比,更叫他们气不打一处来:人家富得流油,物价却那么便宜,我们穷得要死,东西却那么昂贵,这分明是不让人活吗!持有这种思想的群体不在少数,但也有无所谓的。比如公款消费的那些人,再比如几乎不用消费、即便偶有消费也由别人替他们买单的人。这两种人,可能是两个很庞大的群体,他们不怕物价飞涨,许多时候涨得越凶,他们花起钱来越大方。茅台酒涨得不是让老百姓咬牙切齿吗?但茅台酒依然热销得很!这些贵重的东西,基本上是老百姓所说的“买的不喝,喝的不买”。中国的物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尤其是比富得流油的美国还高那么多呢?阿容刚才说了,他不懂经济,又不像郎先生有国外经验;他呆在国内,只能很没见识地理解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我们的物价高就高在公款这个“公”字上,花起来不心疼,谁逮着谁花。宰公款也就成了商家的不宣之秘。其次,是富人的显摆,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最后一条,商家们有权自定价格,哄抬物价没人治他们的罪。郎先生说的“一切皆因没有藏富于民”,是否也包含着我上面的意思在其中呢?
五
常以为,物价飞涨大多在战时或者其它非常时期。这个印象来自于我们的老电影,尤其在当时的国统区,情形比较严重甚而至于恶劣。我并没有出生于那个时代,而有关于此的原始资料或报道,更是缺乏。好在,我读过一本1950年10月,华东画报社出版的一本名为《解放前后大不同》的漫画。该书以漫画形式概括了解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大不同,书中漫画由张乐平、洪荒、米谷、张文远、韩尚义、沈同衡等名家执笔,人物形象生动。该书序言称,创作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于造成过去那无限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憎恶,从而对于今天的新气象,给予珍视与热爱,进而培养创造更好的将来的信心与热力。”
摘抄几段,让大家了解一下国统区的情形:
过去没人留钞票,宁愿东西家里拖,
买了东西天天涨,留了钞票天天少。
过去物价不停跳,十双大饼吃不饱,
价钿越卖越提高,大饼越卖越缩小。
过去币值不稳定,法币金券尽骗人,
黄金美钞兴风浪,害得人民难活命。
过去生意靠投机,勾结官僚贪暴利,
投机成功滥挥霍,投机失败害自己。
过去房子真难找,房租以外要金条,
灶披阁楼都讲“顶”,穷人只睡露天觉。
过去劳资关系恶,劳方处处受剥削,
一切大权资方握,哪管工人死和活。
过去物价天天跳,人民生活苦难熬,
官僚豪门大财阀,生活指数瞎编造。
无独有偶,最近从《中国国防报》上看到一篇讲述斯大林在卫国战争期间签署专门命令,对摧毁法西斯飞机、坦克和作战勇敢的军人不仅实施精神奖励,授予各种勋章,还给予物质奖励。这些物质奖励极大地提高了苏军的士气。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战争期间,苏联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573卢布,矿工为729卢布,集体农庄员工只有150卢布。但战时的物价却比战前上涨了13倍。其中一瓶伏特加为400—800卢布,一个面包为200—500卢布,土豆为每公斤98卢布。
可以看到,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竟买不到一瓶伏特加,仅可以买一个面包和几公斤的土豆。至于集体农庄员工的收入则无法问津一瓶伏特加和一个面包,只能买上一公斤多的土豆回家煮着吃。
这样算下账来,有人一定以为我们今天的生活那可真是好多了。其实也别太高兴,或者说也别高兴得太早了!如果也算一笔账,恐怕你也会大吃一惊。怎么算呢?富人、官员们不能置放其中。要算只能算普通工人的收入。即便这样,全国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我们江苏和甘肃比,差距肯定巨大。咱们也来个全国平均吧,这样的话,算起账也令人信服。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是统计部门提供的,据说是公开发表的数据,言下之意:较为确凿,可以大胆引用——2010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539元;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我们就以官方提供的这组数据,以当下53°茅台酒的价格1200元每瓶来换算一下:
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539元,相当于30瓶茅台,分摊到每个月,是两瓶半。
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可以购得17瓶茅台,分摊到月,是一瓶零4两左右。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往外宽算一些,是5瓶,分摊到每月,是4两左右。
这样的计算也许不科学,咱们也不较真,权作一组数字游戏而已。照上面的计算,除全国在岗职工的收入优于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普通工人,全国城镇人口的收入与1941年的苏联,基本相同。最不敢想象的,就是中国的农民阶层了。谁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收入用茅台酒来计算竟是如此地可怜见!如果不是使用数字,我自己都不会相信,中国农民的收入在我们的物价面前会是这样的一番景像。
如果战时的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也能够被我们理解的话,那和平时期的物价如果也飞涨、也通货膨胀,难道也是不可避免的吗?为什么同样处于和平时期,有的国家物价飞涨,而有的国家物价却始终平稳呢?谁能给像我这样不懂经济的人解释这个问题呢?——我乐于倾听!很乐于!因为尽管我无知,可我实在不想如此纳闷地活着。
在这篇文章结束的时候,我知道,作为一篇小文,完全可以画个句号结束了。但很奇怪,竟突兀地想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中国人勤劳却不富有,更谈不上快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制度设置、税收负担,都给我们争取幸福快乐设置了门槛和障碍。那么,除此之外,物价是否也是令他们幸福快乐不起来的另一道门槛和障碍呢?
这段文字似乎与本文关系不大,所以,尽管突兀地想起并写了下来,却又有些担心饶舌。于是,我就反复地读了几遍,似乎觉得也还未必是画蛇添足。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雨谷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