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坏而遁与洗耳不听(外三篇)
(2010-04-20 10:53:12)
标签:
神学家串铃宏才大略高士许由 |
分类: 原创 |
凿坏而遁与洗耳不听 (外三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个不愿受赏封官,带着母亲逃到山里躲起来,最后被晋文公放火烧死的介子推,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是我在历史中所见的第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后来又发现了两个:一个叫颜阖,一个叫许由。
颜阖是战国时的高士,鲁国的国王派使者去请他做相国,他凿穿房后的墙壁逃跑了。有个成语就叫凿坏而遁。需要说明的是,坏字不读huài,而读作pēi,坏,指的是后墙。
许由是上古的高士,尧准备让位给他,他也逃跑了。后来又听说要请他做九州长,他认为听了污浊的话,就跑到颖水边去洗涤耳朵。为此也诞生了一个成语,叫洗耳不听。
还有一个,则为小说中人物,不必当真,但也不妨记录于此。
此人叫老残。《老残游记》中的老残。此老残也很了得。该书第六回写道:“……宫保一定要先生出来做官,先生却半夜里跑了,一定要出来摇串铃……”
老残道:“摇串铃,诚然无济于世道,难道做官就有济于世道吗?请问:先生此刻已经是城武县一百里万民的父母了,其可以有济于民处何在呢?先生必有成竹在胸,何妨赐教一二?我知先生在前已做过两三任官的,请教已过的善政,可有出类拔萃的事迹呢?”东造道:“不是这样说。象我们这些庸材,只好混混罢了。阁下如此宏才大略,不出来做点事情,实在可惜。无才者抵死要做官,有才者抵死不做官,此正是天地间第一憾事!”
之所以要把小说中的人物也拉出来,实在不是为了凑个热闹,而是忽然就想到:当下,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什么样人物都可以找到,惟独不见一个像颜阖、许由、介子推那样逃官的人。此逃官非今日之逃官。今日之逃官,多为出了问题害怕治罪而外逃国外,妄图一逃了之的人。这样的外逃官员,据报道,还为数不少!据说,外逃成功的这些官员们于今都过得很舒坦。只是面对他们这舒坦,阿容却无比难过,不为别的,只为他们这舒坦不是他自己来买单,而是包括大多数还过得不舒坦的中国人民来给他们买单。
自颜阖、许由、介子推,外加一个小说中的老残之后,中国官场便一直是这样的局面:有才的可以做官(通过科举或战争),无才的也可以做官(通过银钱或裙带关系)。
认识自己比认识神还难
神学家加尔文在其《基督教要义》第一卷的开篇就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智慧,也就是那真实与可靠的智慧,包含了两个部分:认识神和认识自己。”这句话可以用来回应人类思想所追求的最古老的问题:什么是智慧?苏格拉底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应是,智慧就是对人的认识,而认识人表现为人去认识自己。
如果,认识神需要很高智慧的话,那么,认识人,也一样地需要智慧。而认识自我,则比认识神和认识他人还要难上加难。
一个无知的人,可以说他认识神,也可以说他认识人,但他未必敢说认识他自己。
世上最难以认识的,其实既非神也非他人,而是我们自己。
某种意义上,认识了自己,就是认识了神。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神,我们并没有见识过,而我们所“见识”的神,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皆为人所造。
即使神学家,我想他也是先认识人、认识自己之后,再去认识神的。不然的话,他成不了神学家。
所以,无论是加尔文还是苏格拉底,他们都把认识自己看作是一个人的智慧。
历史的味道
一
如果有人问我:历史是有味道的吗?我会回答:是的!历史有着非常浓重的味道!
什么味道呢?一个字:腥!
无论中国的历史,还是外国的历史,都是这样的味道,而且味道很重,腥味扑鼻!
完全可以说,一部人类历史,就是杀人如麻史。
二
历史的诡异就在于:一个人杀死一个人,他是杀人犯;而一个人杀死千万个人,他便成了英雄!
三
由英雄书写的历史,或者由英雄安排书写的历史,总是要过滤掉他们的血腥,只写下他们的英雄与神勇!外带杀人的正当性!
所以,历史不能读,只能嗅。
四
有人说,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阿容则以为,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血腥!
五
以前未读历史的时候,老有荣耀感;及至读了历史时,方知,历史的每一个字码原来都是一个连着一个的不知名姓的小人物们的生命!——他们用生命换来史学家的一个字,然而这个字却并不是他们的名字。
六
从过往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小人物都是微不足道的。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创造了历史,却被历史所掩盖。有鉴于此,阿容觉得:历史这东西不看也罢。如果真想了解历史,不妨学会嗅一嗅。
七
一个伟人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可在历史的册页上,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却不见人民的踪影。
八
历史生来就是两个命运:一部分被写在了书上,一部分则留在了人们的口耳相传中。留在书上的,即便全是冒牌货,人们也愿意相信;而口耳相传的,即使全是真家伙,也无人认同,因为“口说无凭”。
九
历史自身就是一个悲哀的东西,又怎怪历史学家们随意涂抹?
真正的历史,往往被岁月的风尘所遮避;而许多伪历史,由于记录在案,反倒清晰如昨。
回
一
生命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即向家的方向走去。
真正的家在哪里?杨绛先生说,她不知道。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因为,所谓家,绝不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歇憩的那个“家”,那不过是临时的客栈而已!就如同我们出差外地所住的旅馆。
尘世间的家,只是我们回家途中歇憩的旅馆。这个说法比较准确。真正的家肯定不是现在的这个家。
二
有人怕死。殊不知,那正是我们最后的归宿。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家。那个家才是永恒的家,再也不会离开的家。
三
许多人已经回到了家中,而活着的人正迈着步伐走在回家的路途上。杨绛先生所写的《走到人生边上》,我理解的也正是这样的意思。而自己所思考所写作的《向着人生边上走去》,也正是向着家的方向走去的意思。
一直想拜见杨绛先生,哪怕见个面说上几句简短的话,也会令我满足。然而她总以年事已高不愿见客。于是,我只好在电话里向她致谢,感谢她让我知道了真正的家在哪里!电话通过几次,可她的耳朵有些问题,自然无法交流。想请她给我写几个字,即《向着人生边上走去》,作为即将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可她却谦逊地说,自己的字写得很丑。她还说,钟书生前最怕给人写字。当然,最要命的是她的手不听使唤,捏不起笔来。
虽说有些遗憾,但听了她的声音,内心的欢愉竟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那声音好美啊!那是一个走到了人生边上的老者平和的声音!一个即将走到了家门口的老者,还有什么能令她焦虑的呢?这美妙的声音,犹如天国里的母亲在我的梦中所发出的声声呼唤,令我感动,令我安静,令我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以前看着自己的脚 步走得太快还有些迟疑,现在发现回家的感觉是如此之好,快一点就是早一点回家啊!家中一定很热闹吧?因为,在那里,不仅有我挚爱的父母、还有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舅、二舅和三舅……他们都是我的亲人,都曾经很疼爱过我……
四
时间一秒一秒地奔腾着,不管我们在做什么,都是在通往回家的路途上。诗人说,我们从天堂到地狱,路过尘世。而我却以为,我们既未到过天堂也未入过地狱,我们仅仅路过尘世。至于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是天堂还是地狱?我们无法知晓,又何必管它?
回家!回家!回家!似儿时母亲的轻唤!直令我热泪涟涟。
二○一○年四月十六日,雨谷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