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分尸(外二篇)
(2009-10-13 18:22:44)
标签:
骑司马政治家妇人之仁成语项羽 |
分类: 原创 |
五马分尸(外二篇)
一
五马分尸,在今人眼里只是一个成语,而这个成语,实际是我们的古人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极为残酷的死刑。即:把一个人的人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同时奔弛,撕裂肢体,也叫“车裂”。不过,到了后来,这个成语就演变为“用以比喻把完整的东西分裂开来”的意思了。
中国的古人不仅有“四大”(指南针,造纸,火药,活字印刷)那样的伟大发明,也有像诸如五马分尸这般的创造——前者常被我们炫耀,而后者几乎无人提及。
二
读《史记·项羽本纪》,其中太史公有这种一段记载:“…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我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奇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读罢这段文字,不由地想起“五马分尸”这个成语。
项羽乌江自刎,本已够令人生悲的了。不曾想自刎之后,还遭人五马分尸,生生地将他的尸体一分为五,每人一份,拿回找刘邦领赏去了。
三
买官卖官,自古及今,一直是官场的顽疾。不要说抓起来几个,杀鸡敬猴,就是杀一批、剐一批,也照旧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项羽死后遭五马分尸,就是典型的“买官卖官”——而且明码标价。
五个分得项羽其体的人,都做了侯,刘邦这一回说话倒是算了话。
照此说去,刘邦是一个开官场卖官鬻爵先河的主子。且不管这等买卖何其残忍至极!但于刘邦而言,这等事体又算得了什么呢?
四
像项羽这样的英雄人物,在中国的历史上,项羽之前,不曾有见,项羽之后,也没出现。今后还会不会出现呢?恐怕依然很难。
项羽最了不起之处,单就他的尸之五体竟可以让五个小人做上官员,恐怕就无人能及!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这在古今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看来,很不可思议。普遍的观点是:项羽放走刘邦,乃是放虎归山。
那么,项羽为何不杀刘邦呢?有一个人对此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这个人是清代著名诗人孙原湘(1760-1829年),孙是清嘉庆十年(1805)的进士,曾充武英殿协修。著有《天真阁集》。
《题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诗后》(四首),是孙原湘诗作中惟一有关项羽的诗。
其中的第二首是这样写的:
玉块三看赤帝愁,鸿门一误又鸿沟。
无心杀季真仁度,并力除秦是本谋。
独弃关中酬故将,平分天下与诸侯。
雌雄刘项分明在,本纪原应楚出头。
此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项羽不杀刘邦,不是项羽的妇人之仁,而是项羽“真仁度”,而是为了“并力除秦”。也就是说,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既非放虎归山,也不是妇人之仁。之所以遭到后人的误解,是因为人们没有读懂项羽,自然也就无法理解他的“本谋”究竟是什么了。
锄除暴秦,是为安民,打得天下而不坐天下,“平分天下与诸侯”,项羽的此种情怀,至大无比,可我们这些后人,有几个能识得他这至大至高又至远的情怀呢?而“独弃关中酬故将”,简直比尧舜禅让更壮举!这些,我们都没有读懂,只好人云亦云地跟在人家后面鹦鹉学舌。
孙原湘不过一个诗人。然而,透过他对项羽的理解与解读,我们不但感佩于诗人的独到心灵,更感佩于他那一双慧眼,何等了得!这样的诗人,真比一些所谓的历史学家们似乎还值得我们敬佩!
所谓口头的政治,也就是我们平素里的说一说、侃一侃、随随便便地谈一谈的政治。许多的人对此很有兴趣,谈得也挺头头是道,即便众人亦知他这头头是道里头有些云里雾里。中国很有爱谈政治的人,那是因为有许多的听众。
爱谈政治的,一定不是搞政治的,大都是连边儿也沾不上的人。之所以爱谈,可能与他们年青时渴望成为政治家的梦想有关。虽然其梦想破碎,然情结却结得太深,割舍不下,只好“谈”起来。
“谈”起来,未必有什么不妥,“不妥”的倒在于听众们却当了真,以为这些人所谈的就是真政治,或者,误以为,政治原是这等回事!
殊不知,口头的政治与实际的政治,不仅不是一回事,可能还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哩!
口头的政治,你怎么想便可以怎么说,说完了拉倒,估计不会有人去追究你。当下,口头上的言论自由,还是不成问题的。况且,你又不是什么举足轻重之人,你说了什么绝不会影响到什么!
但实际的政治,却没这么简单,要复杂得很了。比如,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有些事可以说却不能做;有些事,要这样说但不这样做,有些事,要这样做但又不能这样说。更多的情况下,政治家的“美德”,乃是沉默。
真正有资格谈政治的,当然是那些从事实际政治的人物。然而,他们却不谈。一旦他们打破沉默,谈将了起来,往往,可能就会有重大事件即将发生,所谓的“暴风雨就要来了” !
有人说项羽不如刘邦深谙政治,想一想倒是挺在理的。项羽是说到做到,刘邦是只说不做,有时又只做不说,或者这样说却那样做。如此一来就把项羽搞晕了:刘邦究竟要干什么呢?其实,刘邦要干什么,怎么会跟你项羽明说呢?明说了,刘邦可就不是刘邦而是你项羽了。所以,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刘邦,因为深谙政治之奥,最后胜利了,且不论这胜利是以何样的手段取得的。后人再怎么高评项羽光明磊落,品格高尚,可坐在皇椅上的毕竟不是项羽。政治家干的营生,从来只要结果,而不在乎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
我非常敬佩项羽的人格,也非常敬佩他的军事才能。但平心而论,项羽这样的品格,很难搞政治,所以,他不能成为一个政治家,我认为并不遗憾。